东坝的庙宇分布很广,几乎每个街巷都有。这些庙宇以及与庙宇有关的活动,曾经影响着当时人们的生活,并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庙宇多数已经不存在了,但东坝镇的老人们还能依稀地记得这些庙宇的故事。
过去,以贯穿全镇东西的东坝大街为中心,街的北侧由西向东分布有老爷庙、北极阁、财神会、龙王庙、小五道庙、三官庙、马神庙、真武庙、七垄庙、老爷庙、火神庙、关公庙等。南侧由西向东分布有南庵庙、菩萨庙、娘娘庙、五道庙、白衣庵、小五道庙、双关老爷庙、药王庙、玉皇阁等。
关于这些庙字,当地有一些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马神庙的传说。这座马神庙位于东坝后街北岗子上,至今当地还留有两个龟趺。关于马神庙的来历,当地人传说,明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曾与惠文帝在此激战,朱棣兵战失利,被官兵紧追,逃难途中遇到大沟。朱棣慌乱失措,便对其所骑青骢马说,你足否能带我越过此沟,让我脱险。青骢马仿佛听懂了他的话,接连越过三条大沟,帮助朱棣摆脱了追兵。但因其使掉了浑身力气,最后力尽而亡。事后,因青骢马在此役中救驾有功,明成祖下令在坝上修建马神庙,塑青骢马像,与马神一同供奉。在文献中也有关于此传说的记载。
还有人传说,在东坝驴市街东侧的老肖斗房上修建有一座东坝最小的庙,人称七垄庙。庙很小,小到庙的屋顶只有七个瓦笔,除了东坝本地人外,其他人很难发现。
当地人对这些庙宁有着不一样的记忆。
在他们的印象里,有些庙宇早在清末民国年间就已经用做他途了,有的出租给香厂、粉房;有的被附近居民占用:有的被改为小学。对于这些庙字,民众的印象很淡。
马神庙这类国家正祀的庙子,让当地人记住的仅仅是传说故事。明廷大力推行马政,并崇奉司马之神,以神力荫护马匹的大量备养。马神能保佑马匹繁衍健壮、防止感染马瘟,便在,各地建立马神庙,将马神纳入国家止祀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马政渐渐荒废,马神庙也被废弃。这种基于国家政策而建立的庙宇,由于在当地社会不存在信仰的基础,当地民众并不崇奉这样的司马之神,因此民众对它也并没有更深刻的印象。
在北门街北头曾有一座北极阁。它曾是东坝马房堡子北门楼上的庙宇。明清时期的北方地区,在堡子北门或两侧,一般都会建有北极阁,“阁存之日城内火灾少”,北极阁的功能多限于庇佑堡子内免于火灾。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房堡子废弃已久,北极阁也与当地人的生活渐渐产生了隔膜。因此,北极阁在普通民众的记忆中也很淡漠。
与此相反,有些庙却在当地人们心中记忆深刻,最突出的是五道庙。五道庙,又称五帝庙、小五道庙或五圣祠。过去每个村都有五道庙、七圣祠或是九圣祠。听东坝的老人讲,镇子东南西北四面都建有五道庙。平日里很少有人去到庙里烧香,然而五道庙到底是与村里人的生活分不开的。每当镇子里有人去世,家里人就要到五道庙“报到", 称为“报庙”,意思是让阴间的五道神做好“ 接收准备”。五道庙是村中人死后“报庙”和“送三”的地方。报庙是由死者子女边喊死者名字边奔向村中五道庙,口呼亡人,以白表向屋内四角乱贴,如白表被贴住,即以为亡魂在此,人们就对着那个地方磕头、烧纸,以祭奠亡灵。
听镇里老人说,街里( 即东坝大街)死人多到龙角湾五道庙报庙,驴市附近的五道庙则很少有人去。在报庙地点的选择上,镇上的人们认为龙角湾的五道庙比较灵验。
从人们对当地庙宇的问忆中,可以看出,他们记忆清晰的往往是与其生活有着密切关联并影响着他们生活的庙字,而几乎忘却的则是与他们生活关系不大、已经渐渐走远的庙宇。这种参差不齐的记忆也说明了当地纷繁众多的庙宇与民众生活所具有的不同的距离感。
上一篇:生产发展史略 [浙江省杭州市]
下一篇:水瓢 [辽宁省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