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说:屏峰塔_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专题数据库

地方传说:屏峰塔

2025-01-16 10:48:41  浏览:159  作者:管理员
青屏山上有一座塔,叫“屏峰塔”。此塔为清顺治知县李鹏鸣创建,后被毁。咸丰年间,知县张圭锡重新进行了修建。关于此塔,民间流传有一段神奇故事。事情发生在咸丰年间。有一...

青屏山上有一座塔,叫“屏峰塔”。此塔为清顺治知县李鹏鸣创建,后被毁。咸丰年间,知县张圭锡重新进行了修建。关于此塔,民间流传有一段神奇故事。

事情发生在咸丰年间。有一年,知县张圭锡到密县上任,他精通风水地理,深懂相面之术。这一日,一行人马行至县东的三岔口,下轿歇息。三岔口是一-处高岗,向西望去,三面环山,中间方圆数里一片平坦之地,北高南低,略微倾斜。迎接他的衙役指给他看七八里外的县城治所,他细细观望,看出古密城地脉灵秀,应是一处文风胜地,大为赞叹:“好一块金盆宝地啊!这样的地方,一定会出不少文人学士。”过去,读书人的地位被人们看得很高,各类有才学的人普遍受到尊崇,地方官到任,首先要拜客哩!于是,人马行至官夫桥时,他整整衣冠,放下架子,下轿步行,做出礼贤下士的姿态。但是走到东关“石马古路”时,叹道:“ 密城气脉挖断矣!”再往前行,进城到石桥沟,又看出了建筑上的破绽,大为痛心,就说:“金盆破裂, 文风衰落矣!当时,古密地方文风不振,张圭锡到任视察后,又细究了密县的山脉、水势,想重振密地文风,就召集乡邑豪绅说:“青屏山的主峰不高,使密县境内的学子不能见面,致使文风不能昌盛。今我有一法,建塔升峰,境内定能出文人无数。”众豪绅听从他的建议,捐钱捐物相助。

他首先在城里修桥填沟,建石桥沟,接通文脉,又在青屏山上筑塔升峰。塔很快修成竣工,到了祭塔这一天,焕然一新的屏峰塔挺立在青屏山上,塔顶上三个铁质圆球串在一起,预兆着学子们将连中三元。这天张圭锡,乘着小轿登上了山,正当他满心欢喜,庆贺自己大功告成时,突然发现,新塔的高底不象预想的那样,心里咯噔一下,感觉不太对头。于是命人重新丈量,果然不够,质问建塔的工头。工头是一个自负的人,建塔到了第八层的时候,也不知什么原因,就是升不上去,但又不好意思向知县报告,怕知县怪罪自己技术不精,就瞒着没有上报,装上了塔顶。这会儿见知县亲自过问,只得如实相告。张圭锡听完后,很泄气,长叹一声自语道:“气数如脉,不能强求,只好作罢,另想新招吧。”为了弥补这一缺漏,他找到了一个破法,在塔顶上挂红灯百日。

于是,刚刚修建的屏峰塔顶,高高挑着一盏红灯,在夜晚象是一盞希望的灯塔。到了第九十天,传来消息,知县大人要调任了。后来,古密境内果然出了王化堂、周相、张绍衣、张增祥、翟允之等儿位翰林、进士,应了那句“出文人无(五)数”的话。传说十分巧合,但它的确反映了当时读书人渴望有所成就的美好心愿。

虽然故事流传的那个年代早就过去了,但“屏峰塔”历尽沧桑,仍屹立在青屏山顶,与青屏山东山脚下的“龙池”相互相映,在晴朗的天气里,塔影水色相叠,极为好看,被人们取名“青屏叠翠”,列为“古密八景”之一。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