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旧历的“除夕”,在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在沧州把这天叫“大年三十”。从这天半夜十二点以后起为正月初一,叫做新年。辛亥革命后,采用阳历纪年,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腊月二十九这天,家家户户都贴上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灶王、挂签,准备好丰盛的食品、供品。大年三十起悬影、开主匣,供全神。巳时初燃红烛,摆荤素供,焚香,放鞭炮。1949年以后仅有个别人家贴对联,其它均废。1987年以后其民俗逐渐恢复。
除夕,古时张灯举火鸣金驱除百鬼,以求平安。建国以来虽然已不与鬼联系,但灯火、鞭炮延续成俗。三十夜各屋及院落张灯,有的户在院中洒上芝麻杆,出入时走在上面,谓之“踩岁”(碎的谐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夜酉时全家食丰盛的团圆饭。饭后晚辈向长辈行辞岁礼。饭后全家包饺子。
初一,即子时末下水饺,上供放鞭炮,晚辈给长辈拜春节。长辈给儿童“长岁钱”。天亮时亲友乡里互拜春节。初-初二上坟祭祖。
下一篇:开远彝族春节唱灯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