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鞭儿的_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专题数据库

掌鞭儿的

2024-12-03 16:31:49  浏览:110  作者:管理员
门头沟区是山区,过去主要靠大牲畜向外运输土特产品,再从城里运回生产生活用品,因此京西山区农家饲养大牲畜比较普遍。山里人把赶牲口的把式称为掌鞭儿的,他们有着丰富的畜...

门头沟区是山区,过去主要靠大牲畜向外运输土特产品,再从城里运回生产生活用品,因此京西山区农家饲养大牲畜比较普遍。山里人把赶牲口的把式称为掌鞭儿的,他们有着丰富的畜养知识。

一个家庭饲养牲畜的多少,是由其经济情况决定的,以够自己家使用为限度,一般的家庭仅养-两头牲畜。也有一些专门以养大牲畜为业的家庭,养骡马搞运输,养牛为农户代耕。因为驴子不用喂料,所以养驴的人家占了绝大多数。

聪明的人家爱养草驴(母驴),俗语说“草驴下草驴,三年五个驴”。驴繁殖的比较快,繁殖多了,可以卖掉,增加收入。

在门头沟,骡马、骆驼五头算一小把儿,七个算一大把儿。 一个掌鞭的赶一把儿或两把儿,每把儿里有一头领头牲口,别的牲口就都跟在它的后面,一点都不会乱套。头骡(马)脖子上挂着一个铁铃或铜铃,掌鞭儿的走在后面或侧面,遇到要加速前进时,就甩动鞭子,借以吆喝牲口前进。赶牲口的鞭子鞭杆长一尺二寸,鞭条长七尺五寸。赶大车用的马鞭子是精选的竹子编成的,鞭杆长五尺一到五尺四,鞭条六尺,这种鞭子用于大三套马车,车把式坐在车上使用。把式下车后使用手鞭,手鞭杆长七尺,是用一根竹子或小三股编成的。

俗话说“马不吃夜草不肥”。喂牲口草料不能次添足,每天夜里要喂好几次,后半夜还要添一两次草料,要不然牲口边吃边往外豁,既浪费了草料,牲口也吃不饱。喂牲口要草料搭配,促进牲口倒嚼,光喂料豆可不行。山里喂牲口的料豆有黑豆、玉米豆,煮熟晾凉了最好。

早起使牲口的时候,一定要饮足水。 冬天水太凉,要兑温了才给牲口喝。牲口耕地、驮脚回来不能立刻饮水,要先让它在地上打一顿滚,喘过气,落了汗才可以饮水。否则,牲口容易伤水得病。牲口棚子一般都坐西朝东,这样可以防止夏天强烈的夕照阳光,又可以防止冬天西北风直吹棚圈。入夏,牲口脱毛,主人会用大齿梳子给牲口刮毛,人与牲口越亲近,牲口就越老实。养牲口的能手要像对待亲人一样侍弄牲口。牲口也都特别通人性,见了主人会“嗷嗽”叫起来,与主人交流。

俗话说“一个槽里不能拴两头叫驴”。如果在一个槽里,拴两头叫驴(公驴),驴就会掐架,别的牲口也吃不好了。除了种驴,般在驴子小时就骗了。骟了的驴既老实又有耐力。赶牲口有一句俗语叫做“草驴带道,省草省料”,是说牲口异性相追,不用驱赶,后面的就会使劲往前跑。

饲养骆驼则有些不同,需要给小骆驼穿鼻子。养骆驼的用烧红了的细火锤(火通条)下穿透小骆驼的鼻子,再把一节竹棍立刻插进去。牛和骆驼的鼻子是薄弱环节,牵着它们的鼻子,它们就乖乖地听从指挥。骆驼不耐夏季炎热潮湿,五月到八月要把骆驼拉到口外(关外)放牧一百天,有专门从事代牧的人。

秋天再把骆驼领回来,这时骆驼吃得又肥又壮,正好供秋冬季节使用。骆驼驮煤,卧下搞驮(将重物抬到牲口身上),不用鞍子,而用软屉,用拨棒子别住口袋。

使用牲口不怕千斤,就怕偏劲儿,笼头两边要左右重量平均;耕地拉套,左右绳套要一样长短,不然会把牲口使坏了。凡是牲口打抢鼻儿的都是这种毛病,掌鞭的把这叫做“搬努”。每天牲口鞍子卸下来,掌鞭的都得看~看鞍子屉是否.平整,牲口脊背有无被压的疮。村子里有专门会插鞍子的,往鞍屉里垫上合适厚度的草纸就解决了。

过去,门头沟养牲口搞运输的人家,名气最大的要数三家店的殷海洋家。殷家是大户人家,饲养着很多骡马。由于草料充足,膘肥马壮,运输能力很强。殷家对掌鞭的很有套管理办法。在常年运输煤炭时,自己家也设煤厂,储煤卖煤。关于殷家,有不少传说:

下雪驮煤

有一年冬季下大雪,殷家的一个掌鞭的到了圈门里梁桥,看见牲口上山蹄子打滑,怕摔坏牲口,就赶紧回来了。殷家老掌柜的问:“怎么空着回来了?”掌鞭的说:“下大雪了。” 又问:“下什么样雪了?” “下白雪了。”“下白雪还算雪?只要不下红雪就得驮煤去。”掌鞭的说:“如果牲 口滑倒怎么办?”掌柜的说:“那不碍事,牲口摔死了,你把鞍子背回来就行了。”有这么一句话,掌鞭的赌气连打带骂地把牲口赶到王平口煤窑。装煤时,煤口袋装得满满的,口上还再加几块“封嘴煤”,哪头牲口都得多装个五六十斤。等回来时候,也不用鞭子,拣起窑上的木头棍子照牲口屁股猛打,一路上猛跑,牲口身上都不住冒热汗。没想到,蹄子热了,见雪不滑,反倒平平安安回了家。

掌鞭的卸完煤,掌柜的早预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款待他们。原来,掌鞭的一举一动,全在掌柜的心里装着呢:上百头牲口多运回几千斤煤就跟闹着玩儿似的。酒席之间,掌柜的说:“我今天特别感谢大家, 你们太辛苦了,为我赚回一头半骡子的钱来。”

南方憋宝人

据说他家每日出棚九十九头牲口,夜里数整一百头。喂牲口的感觉很奇怪,多了一头,草料反而倒俭省了。有一天,他上完草料,就躲进牲口棚里的角落,想看个究竟。过了后半夜,他发现有一头小马驹从草料棚跳进圈里来,和其他骡马一起吃草料,到天亮前又跳出去,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不久,这件事被一个南方憋宝人知道了,就在三家店的一处店里住下了。他乘殷家在河滩收购谷草和山草的机会,找到殷家,花言巧语地说:“我帮您收草,分文不要,给口饭吃就行了。”这个南方人收草特别认真,殷家人对他有了好感,不存一点戒心。有一天,憋宝人见到一个老头背来一筐山草,他翻看了一下,抽出一把就放在一旁了。这天夜里,他偷偷溜进牲口棚,见了小马驹,就把抽出的那

把草伸了过去。于是,小马驹追着他,一步一步随着他跑出了殷家。后来传说他手里拿的是灵芝草,带跑的是一匹金马驹子。

养牲口的人家,多供奉三堂佛:即灶王爷、财神爷和马王爷。每逢初一、十五,早晚都要给三堂佛各烧三炷香。正月初二,养牲口的人家还有迎喜神的风俗。早晨,人们拉牲口出圈到院子里或路口,然后再对着太阳,点一炷香,放几个二踢脚,这就叫“迎喜神”。每年六月甘三、廿、甘五这三天,养牲口的人家要祭祀马王爷,先把马王爷的神像挂在院子北墙上,然后再烧香上供。供品一般是切开的西瓜。马王爷神像两侧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三眼观天下,四脚定乾坤”,但永定的人不无戏谑地说“马王爷三只眼,不怕硬(鞭杆)来,专怕软(鞭梢)”。

image.png

上一篇:马山口火神会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