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文化专业库

游艺习俗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民俗 > 游艺习俗

神话、传说⑥:《道德经》 真迹的传说

六、《道德经》 真迹的传说老子在周朝为官时已名扬天下,很多人求教不得。辞官归隐后,求教者络绎不绝,把他的话刻于竹简,四处传颂。老子离家西去,到处受到欢迎,还没到函...

六、《道德经》 真迹的传说

老子在周朝为官时已名扬天下,很多人求教不得。辞官归隐后,求教者络绎不绝,把他的话刻于竹简,四处传颂。老子离家西去,到处受到欢迎,还没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就感到天气也异常起来:紫气东来,气象一新。他亲率部下,远道迎接老子入关。入关后,畅叙别离,通宵达旦。从谈话中他发现老子微妙玄通,比他的想象高出数倍,就要求老子静下心来,驻足关上,搞一册哲学论著。老子见推脱不掉,就写作起来。

老子下了很大力气,把他一生的见地都写出来了,这本书就叫《道德经》。书成后,他执意西去,尹喜只好相送出关。尹喜留不住老子,就把他的书当老子供奉,晨夕苦读,手不释卷,为了永久保存,他亲自抄写,置于案头,真迹则藏密室,从不外传。尹喜一生没离开过这册书,到弥留之际,他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道德经》真迹是我们的传家宝,要世代珍藏,不可外传。”从此,《道 德经》靠尹喜的抄本流传于世,其真迹再也无人见过。

唐以老子为祖宗,对《道德经》极为推崇,想大量刊印,发行天下,但因《道德经》在流传中错误百出,流传的本子本本不同,找不到一一个合适的底本,唐玄宗李隆基就想把真迹找出来。为征得真迹,颁文天下:能献出真迹者,高官任坐,骏马任骑;年龄相当者,可招为东床驸马。一时间全国上下,《道德经》真迹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中心话题。尤其是一般官迷们,做梦也离不开真迹。

洛阳城就有一位小官,名叫曹安,也寻一捆破竹板,以旧皮条穿起来,请刻字能手连夜把《道德经》刻在竹板上,刻好后暗杀了刻字匠。他亲自把刻好的竹板用烟熏灰抹,使其古老陈旧,以求乱真。第二天午门揭榜,把“国宝”献给唐王。唐王大喜,遂封高官厚禄,曹安一家鸡犬升天。这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全国。这一下可气坏了尹喜的后代尹良,《道德经》 真迹是我们的传家宝,单为做官我不能献,可是曹安在洛阳是有名的贪官,他又欺君骗来了高官厚禄,实在是天理难容。他连夜上长安闯进皇官,以《道德经》的祖传经过揭露了曹安的骗局,曹安被判为欺君之罪,打入死审待斩。唐王亲自派18名亲兵由班头带领,随尹良一起到他家去取真迹。几天后到尹家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尹良的妻子身受重伤,奄奄一息,其他人都惨遭杀害,藏真迹的箱子已不知去向。从妻子的哭诉中得知,这天夜里,闯来-群身穿黑衣脸蒙黑纱的强盗,杀死家院,抬走了大柜。亲兵回禀了唐王,唐王传旨,按台大人坐镇破案。

三天后,一个叫张狼的人跑来报案,说是班头勾结他姐夫尹昌干的。尹昌就是函谷地方官,班头领了去函谷抬真迹的圣旨以后,就派张狼日夜兼程赶赴函谷送信,叫他姐夫尹昌提前盗走真迹,冒名尹喜后代献宝求官。真迹盗来后,尹昌想灭口暗杀张狼,张狼得信后,逃出来报了案。真相大白后,班头与尹昌俱判重罪。装有《道德经》真迹的柜子从尹昌家内抬上金殿。尹良见柜子大锁没动,铁焊封条尚存,就令人砸断封条,打开大锁,揭柜一看,原是一捆竹片,上面一字皆无。尹良大惊失色,有口难言。唐王大怒,责问尹良是怎么回事。尹良说,从爷爷那一辈起, 已丟了钥匙,移交给他父亲时就是这个样子,尹良从未见过真迹。唐王就叫群臣分析研究。当时诗人李白正在唐王驾前,李白看看柜子的内外,又用手量了量里外的高度,便令人打开柜底,发现两个红菱子包裹,打开包裹,露出了两册竹简,正是《道德经》真迹。唐王大喜,对尹良进行了封赏。下诏在太清宫增建藏经楼,把真迹藏于楼上,命重兵看守。安史之乱,叛军围真源,火焚太清宫,《道 德经》真迹与楼台庙宇俱化为灰烬。另传,太清官的《道德经》是复制品,真迹藏在官院,但也在战乱中遗失。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