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文化专业库

游艺习俗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民俗 > 游艺习俗

神话、传说⑧:宋河美酒传佳话

八、宋河美酒传佳话一年夏天, 老子在县北枣集教徒烧砖,累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徒弟取来宋河水奉于老子。老子见水混浊,不堪入口。他拿起大锹在宋河边上挖了几下,只见清...

八、宋河美酒传佳话

一年夏天, 老子在县北枣集教徒烧砖,累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徒弟取来宋河水奉于老子。老子见水混浊,不堪入口。他拿起大锹在宋河边上挖了几下,只见清水从中而出。众人取水品尝,清凉甘甜,略带酒香,饮后神清气爽,后来十里以外的人都来这里喝水。枣集人用这个泉里的水造酒,其酒醇香浓郁,入口凉甜,成为春秋名酒。据说,宋河美酒成名于天下,和当年老子挖泉很有关系。

据说,在春秋时期,孔子由曲阜至苦县“问礼于老聃”,途经枣集,在村东投宿,忽闻酒香扑鼻,酒兴大发,因问子路日:“一入圣地,即闻异香,岂有旨酒乎?汝往沽之!”子路曰:“然”。于是,子路到村里来,打来美酒,他们师徒对饮起来。喝了数杯,便酩酊大醉,以至次日起来赶路时,仍有些醉意。为此,孔子告诫子路日:“惟酒无量, 不及乱!”意思是说,喝酒虽然没有规定必须喝多少,但不要喝得过量,以至乱了心思!本来孔子明知昨晚没喝多,为什么醉成这个样子呢?因为孔子不知道,枣集的酒比一般的酒好得多啊!

据传,隋末,瓦岗寨结拜的“十八家弟兄”为截杀南巡的隋炀帝杨广,经常在鹿邑县北枣集一带活动。这时,鹿邑枣集的酿酒作坊已发展到60多家。一次,“十八家弟兄”在枣集附近的贾家楼聚会时,喝了枣集佳酿,一致 称赞说:“东奔西走,难喝枣集好酒!”酒后,他们商定要给大哥魏征的父亲坟旁栽柏树,以示孝意。因为他们都醉意朦胧,不但柏树栽得不成行,而且还错栽到商代元圣倪阿衡坟上。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着“倪家坟,魏家林,柏树棵棵数不清,只因好酒醉了人。”现在,桕树已成合抱大树,人们都称他们为“醉柏”。现在,柏林和坟丘均属文物保护单位。

据历史记载,唐高祖李渊登基后,想追溯一位有名望的古人为远祖,以便抬高身价,有利于统治,便追尊老子李耳为自己的祖先。高宗李治在乾封元年(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建紫极官。玄宗李隆基在天宝二年(743年) 把紫极官改为太清官。

太清官在鹿邑县城东10华里,传说玄宗皇帝李隆基几次亲自到鹿邑太清宫谒祭老子,每次来时,都要用枣集的酒设奠致祭,因此枣集的酒,被称为“皇封祭酒”。后来,大宋朝的真宗皇帝赵恒,在大中祥符七年,亲自来鹿邑太清官朝拜老子时,也指名要用枣集酒来摆供。在封建时代,枣集的酒几乎成为皇帝祭祖和饮用的佳品。

据历史记载,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林凤翔,奉天王洪秀全之命,领兵数万,渡江北伐,清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攻占豫东重镇商丘。李、林二将的指挥部在进攻商丘前夕,驻扎在离枣集20里的马厂寨,夜间,轻风徐来,将军们嗅到酒香,经询得报,枣集有好酒。于是,他们命部下买来痛饮,酒后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诗,用以夸赞枣集的好酒。诗云:

美酒飘香二十里,金戈铁马壮我行,

弟兄痛饮枣集酒,定教天下属太平。

从此,枣集的酒被群众赞为:“酒香二十里,天下属太平。”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