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文化专业库

建筑习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衣食住行 > 建筑习俗研究

建筑风格 [海南省海口市其他]

一、城市建筑风格海口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阳光辐射强,为避阳遮雨,建筑多为柱廊骑楼式。最早的骑楼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修建的四牌楼(今博爱路)。清咸丰八年(1858...

一、城市建筑风格

海口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阳光辐射强,为避阳遮雨,建筑多为柱廊骑楼式。最早的骑楼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修建的四牌楼(今博爱路。清咸丰八年(1858琼州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英、法、德等国势力人侵,在长堤路一带建立领事馆,一些洋行、商店、教堂、医院、学校等建筑随之兴起,一些建筑明显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1926年海口市政厅成立后,从博爱南路、博爱北路和新民东路、新民西路扩展至中山路和得胜沙路一带, 形成商业文化中心,俗称“海口老街”。

海口老街 建筑风格受华南地区、 东南亚地区建筑影响,具有欧亚混杂建筑特征。街道和建筑平面布局承袭中国古代城市型制,即里坊式和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形式。为适应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临街建筑在底层采用骑楼、上层采用敞廊等形式。由于海口天气时干时湿,木材经常被白蚁蛀蚀,且很易腐烂,所以除厅堂梁架和屋面骨架采用木材外,其他承重结构采用砂石、粘土、砖等本地材料。

建筑多为2层~4层砖木结构,临街立面为连续梁柱式或卷柱式柱廊,具有欧洲文艺复兴、巴洛克以及阿拉伯和印度装饰风格(如柱式、 窗楣、女儿墙等,表面装饰纹样有植物花卉及螺旋形图案,用砖雕及彩瓷装饰,也有传统如意纹及宝瓶栏杆,局部带有20世纪20~30年代西方艺术装饰派影响的痕迹。较纯正的欧式建筑有海口钟楼(1928年建和琼州海关大楼(1937年建。1950年海口解放后,普通民居仍是以传统民居为主,但也开始出现一些用钢筋水泥建造的小洋房。公共建筑则大多是钢筋水泥的楼房。代表性建筑有海口华侨大厦。1988年海南建省后,海口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出现了一批突出热带滨海地区建筑功能、形式特征以及建筑艺术象征性的建筑。风格独特的代表性建筑主要有海口宾馆、海口国际金融大厦、海口国际商业大厦、海口体育馆、海南省建设银行大厦、德派斯大厦、珠江广场建筑群、寰岛泰得大酒店、金海岸罗顿大酒店等。


五公祠 位于海府路五公里处。五公祠由一系列的建筑物组成,主要有:海南第一楼(五公祠单体建筑、学圃堂、观稼堂、东斋、西斋与苏公祠、洞酌亭、浮栗泉、两伏波祠、洗心轩和琼园、五公祠陈列馆等。这里树木葱郁,花卉争妍,楼阁宽敞,环境雅,饶有幽趣,自古以来就有“琼台胜境”的美称。

海南第一楼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 始建于苏公祠西侧,为外廊式两层木结构建筑,高10多米,建筑面积457平方米,后墙为厚37厘米厚砖墙,其他三面做木门窗围护,并设有2米宽的外走廊。建筑立面造型朴实大方,外走廊采用木质漏花护栏杆,整幢建筑端庄中又有轻巧秀丽的气质。

在五公祠的建筑群中,最早的建筑为苏公祠,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以崇祀苏轼及其儿子。苏公祠由前门及正堂组成。苏公桐正堂为砖木结构,由四榀三跨度的抬梁式屋架支承上部屋面,柱边尺寸长14.5米,宽11.5米,两侧山墙及后墙用石砖砌28厘米厚,正面前两侧做绿色陶瓷圆简栏杆,与红色木梁柱相映成趣,衬以绿树绿叶更显得庄重而古雅。

此外,明代曾在浮粟泉旁建洞酌亭。在原东坡书院故址内,还有后人为纪念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两伏波将军而建的两伏波祠。在苏公祠东侧坡地,1915年开辟为琼园,园内建有洗心轩、假山(游仙洞、 洗心池等建筑。出苏公祠前门为“思贤”牌坊,绕过“情人岛”,过拱桥便是1990年新建的五公祠陈列馆,陈列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式建筑。馆内陈列五公史迹,海南历史文物等展览。

西天庙 位于龙华区义兴街75号,祭祀明代琼籍王佐的祠庙,明隆庆年间(1567~1572始建,后屡毁屡建,现存的系清代建筑,占地0.12 公顷,建筑面积755平方米,坐南朝北,砖木结构,丁字单式斗拱,正室有三进,第一进和第二进拜,拜亭的两边为东西两厢,三进和两厢之间有天井相隔。室内画栋雕梁,工艺精致,斗拱之间、墙椽上有各色成套故事,如《三国志·三顾茅庐》等,其间人物栩栩如生,充满灵气。石柱及趸座的浮雕,玲珑透剔,刻工上乘。为海南省现存的不可多得的古代建筑,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琼州海关 位于长堤路, 始建于1935年,1937 年竣工使用。为三层混合结构建筑,局部六层,建筑面积740平方米。地基采用木桩处理,做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平面采用不对称布置,南面设有阳台及门厅,北面及西边设有门廊,各房间通过川堂连接,每层东侧设有卫生间,地面为木地板,平面布置紧凑合理,通风采光好,夏天较凉爽。该楼设二个楼梯,一至二楼办公室专用一个楼梯,三楼住房专用一个楼梯,生活与办公人流互不交叉,功能区分明确,互不干扰。

琼州海关南向立面造型简洁挺拔,有-股海关威严的气势。整幢建筑以褚红色粘土瓦金字坡屋面,配浅灰白色水刷石外墙面,每层间用绿色琉璃漏花栏杆点饰其间,使整幢建筑既显得活泼大方,又不失温文尔雅。由于建筑施工质量精良,虽历经风雨,至今仍保持着原有建筑艺术风采,是海南3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海口大厦 市民习惯上称“五层楼”,位于海口市得胜沙路。建于1935年,为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由旅越华侨吴坤浓投资50万银元兴建,临街设有凹阳台,立面采用圆柱及拱顶处理,具有独特的“南洋”建筑特色。平面为长方形,垂直于街道中心线布置,平面由四个开间五个进段组成,宽28.1米,长58.7米,第二及第四进各有三个采光井。每层建筑面积164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245平方米,楼高27.04米。一层高5.4米,为餐厅及商业用房,二至五层为大厦客房,四至五层后进为影剧院。影剧院跨度17.1米,高度12.2米,长度28.1米,可容300多观众,是当时海口市最大的一家剧院。1950 年前是海南最高的建筑物,也是海南象征性建筑。

image.png

海口钟楼 位于海 甸溪畔。始建于1929年,由于道路扩建,于1952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移建,都保持原结构。该钟楼为六层混合结构,高27米,平面为5.37米X5.37米的正四边形,立面造型采用在四角设随楼层升高而逐层收缩的附角柱,因而表现钟楼的立体感,并在底层设拱形大门和上层采用拱形小窗,因而衬托出钟楼挺拔俊美的形象。在钟楼项层四面的报时大钟设在正中,别具一格,并在楼顶竖起八支高低不一的箭状尖顶,使整个钟楼更和谐和完整。在八支箭顶中,四角四支高1.8米,四面中间四支高2.5米,使钟楼在稳实中呈显出高大。钟楼外墙采用红砖砌清水墙。整幢砖红色的钟楼,在绿树、清水、蓝天的映托下,显得秀丽出众,引人注目。

华侨大厦 位于大同路, 建于1961年,楼房7层,占地面积50平方米,建筑面积173000平方米,是60年代海口市的标志性建筑。


二、乡村民居特点

海口气候炎热潮湿,台风频繁雨水多,加上传统封建礼制的影响,使民居建筑在平面布局上更多地体现出外封闭内开敞的梳式布局。

一单元房子一般由正屋、横屋、围墙、门楼或门厅组成,围成开敞的院落,正屋一侧或两侧建有横屋,两屋之间一般留有廊道,这样的空间布局,对外有利于形成家庭生活所需要的私密性,对内由于进深较小,可有效减少太阳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并有利于通风透气。

正屋一般为三开间。中间为正厅,是家庭公共活动场所,堂厅内距后墙两檀条的地方常设有阁楼,俗称“公阁、神龛”,供俸祖先牌位,堂厅两侧的房间用作寝室,屋顶开设两个玻璃“瓦镜”透光,前后墙还开有小窗,以增加通风。子女多的人家,大都把两侧的房间隔成四间,以增加居住单位。

横屋一般较正屋要矮和小- -些。它为多功能使用房间,可作住房、厨房、柴房、谷仓、农具杂物间、牲畜房等,横屋与正屋之间常留有廊道,俗称吊廊,没有廊道的称作合廊。大门俗称为路门,一般少对正屋,而是开在横屋一侧,出去就是里巷,门上建有屋盖,并设阁楼,作放杂物或用于纳凉。

庭院是房屋围合成的院,小者称天井,它是民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民居的平面布局形式基本上为三种,即单开间、双开间、三开间。三开间是农村普遍采用的形式,有一厅两房、一厅四房等。大、中型民居的平面布局形式有四种类型:横向多开间式、三合院式、多进院落式、护厝式等。

多进院落式以海甸岛过港村陈训宅最为典型。陈宅大门设在东侧,进人大门(即门厅,过门厅为前庭院,下对前庭院的为上堂厅,堂厅旁两侧为祖屋,供奉祖宗牌位。前庭院两侧对着门厅设有西庭院,形成多层次的庭院空间。穿过堂厅,过天井到中堂厅,两侧房间为户主居住用房。后堂厅及房间为户主父母辈居住用房,两侧布置横屋,作儿媳住房及厨房杂物间用,整幢民居沿着中轴线布置,横屋通过廊道、巷道与天井、正屋相连,形成对流、产生穿廊风,因而降低气温、改善生活环境。

民居一般为砖木结构,有些民居的正屋厅堂两壁还嵌以木板,四周墙壁有些以土砖、石砖、火砖砌成,有些用碎石粘土夯压而成。

民居还有绘制壁画的习俗,一般是在门楼正中上端和两侧上墙、正厅横廊人字檐、正厅大门两侧上墙、房门拱和窗门拱等处绘画,内容一般为花鸟虫鱼和龙凤等。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