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架房 又叫穿 逗屋架小青瓦房,旧时大多为富裕人家住所或祠堂、庙宇。木架房用4-6根长短不等的原木凿眼作柱,用若千匹长2.5米、宽0.2米、厚4厘米的木穿枋连接柱头组成排列,成山形梯状,中间那根柱叫中柱,依次为二柱、同柱、檐柱,每根柱的上端锯凿叉口搁檩子,下端置于石磉墩上。磉墩直径约0.25米、高0.4米,上圆下方,有的侧面凿有花纹图案。将4架排列竖起后,上用原木做成逗榫的楼橡,下用地椽穿过柱眼连接,再用长条方形栓钉(木楔)固定连接组成长3间的房架,或用6架排列连接组成长5间的房架。每根木柱上搁一根檩子,每根檩子头上做凸凹公母榫连接,中柱上的檩子叫梁,梁上为屋脊。檐柱与同柱间穿连有翘头的挑枋,承担着房檐的檩子。在檩子上横约0.27米距用铁钉钉一匹桷子(每匹桷子约长2.3米,宽0.12米,厚0.03 米),桷子从屋脊至屋檐成坡形。桷子上盖小青瓦,仰面叫槽瓦,背面叫抗(盖)瓦,瓦要前低后高,便于雨水流淌,暗喻节节高升、发财兴旺。屋脊上压脊的瓦竖码,正中码成塔形,有的还用白泥灰堕脊,既美观又防风吹挪动房瓦。露在山墙外的部分叫“ 出山”。出山都是三匹桷子,故民间也称“出三”。出山两头拱翘,吊的檐叫“扑风”。房后壁及两头出山下部大多用砖砌墙,有的后壁用石板嵌壁,前壁下部用木板几芯嵌缝作壁,中部每间房安装木质雕刻花窗,房壁上部用竹篾编排,两面用草筋泥抹平后白灰浆粉刷。正中堂屋用半月状宽0.3米、厚0.09米木枋穿在两根同柱上作门槛,门槛高0.5米,下嵌石板。双扇大门两侧安0.2米宽门枋及条形花窗,堂屋地面大多铺石板或打“三合土”。堂屋内两侧开单扇装板门连通卧室,室内装几芯缝木地板,上钉木质天花板。用条石砌檐坎和滴水石。院坝大多是“三合土”地面,也有铺石板的。木架房两头出三做丁字形木质“过担”,上竖梯形木柱排列,用楼橡、地椽、檩子与厢房排列连接。
火砖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修建火砖房的民居很少,只有大户人家及祠堂、庙宇用火砖建房,都是青火砖。20世纪50-70年代,机关、学校、粮站等行政企事业单位多用红砖建房。进人80年代,民居用红砖修建的逐渐多了起来。修建火砖房的基脚大多是先用人头石铺砌一层,上砌条石1-2层。旧时砌砖用石灰浆拌沙,民国以前还有用石灰浆拌猪血、糯米浆或纸筋砌砖、勾缝的; 70年代后都用水泥砂浆或拌少量白灰浆砌砖。70年代前修的砖房大多不粉糊,只对内外墙体勾缝,叫“清水墙”。修建民居住房的山墙采用纵横砖交叉码砌成0.24米厚,叫“二四墙”;前后墙及隔墙为单砖交叉砌口,0.12米厚,叫“一二墙”(或“一墙")。山墙砌约2.8米高时,安若干根楼椽连接两山墙以增强拉力(楼橡间距1.2米),并便于钉望棚。后墙大多不开门窗,在山墙上安2.5米长的挑枋出墙1.2米,用以安放后檐檩,前墙1.2米高处安木窗框,竖檐柱穿挑枋与山墙连接建成2米宽的阶沿。山墙上部砌成山形,两面放檩子后成坡形,用铁钉钉桷子,盖小青瓦,用白灰浆堕屋脊和屋檐,防风吹使瓦挪动。正房中间为堂屋,安双扇装板门;堂屋内两侧开门进卧室,也有从前墙开门进卧室的。室内大多在楼椽上用木条压竹笆钉作望棚。70年代前是“三合土”或石板地面,80年代后多为混凝土地面。正房两头修建转角房,用过担做排列,转角房一般用作厨房、厕所、猪牛圈。
泥砖房 泥砖房是用泥砖砌墙体,上盖小青瓦或草的房屋。20世纪50年代前,坝区和五面山丘陵区普遍居住泥砖房,制泥砖的方法有“耖砖”和“提砖”两种。“提砖”大多在冬春季雨水少时进行,把建房或住房就近的田水放干,或耖挖干田放水泡泥,适当加入稻草节、毛发之类粗纤维,牵牛反复踏绒泥土,用长40、宽20、高15厘米、两头有藤条做活动提手的木制砖匣提砖。方法是先在地面放一石板或木板,上放砖匣子, 抓一把草灰撒在匣内,用拦锄挖砖泥灌人匣内踏紧抹平,两人各提一只提手,连匣内砖坯一并提起, 然后一路小跑有序地摆放到平整的田地里,用有提手的托板压住砖坯提起砖匣,返回时将砖匣往事前挖好的水凼里沾一下,再继续提砖。泥砖坯晒到半干时要逐块翻起,削平毛边,晒干后便可砌砖建房,这种砖质量比“耖”的好。建房时,用草筋稀泥砌砖缝,用碎瓦片垫平砖身。修建泥砖房的房基脚及建筑格局类似火砖房。
土墙平房 土墙平房北方叫 “干打垒”,是用长2米、宽0.4米、高0.5米的木制筑墙板筑成土墙建房筑墙板框一端封口,一端敞口,两头下方各有一根直径5厘米的圆木棒支撑墙板,敞口端的圆木棒两头凿有固定支架用的孔眼。筑墙时一般是五六人同时操作,就地取土,撬、挖、打细土块后酒少许水捣匀,用箢篼撮起倒人墙板框内,边添土边用一-根一头圆、 一头扁、中间细、一人高的木夯用力夯筑,筑满墙板时抖掉固定架,取出两根圆木棒,再继续向前、向上夯筑。每筑一层, 顺墙体安放一两根捶破的竹片做墙筋。已筑好的墙体两边用特制的木泥掌(俗称巴耳子)拍打,使墙面平整光滑。筑土墙建筑的房屋大多矮小,木板门,木条竖立的“牛肋巴”小窗加木板窗门,屋顶或瓦盖或草盖,其特点是冬暖夏凉,修建时间短、造价低。
茅草房 茅草房是用麦草、 稻草盖的房,冬暖夏凉,造价低,五面山丘陵区和长秋山区较多。但易失火、不安全。烧制砖瓦的厂房都是茅草房,修建时,用竹木绑架盖草,房架矮、四周无壁。住人的茅草房砌泥砖或筑土墙,山墙上放檁子后用竹竿从屋脊向两面纵横间隔40厘米左右铺成房盖架成坡形,用篾条绑扎固定在檩子上,再用竹板条间隔15厘米左右横绑在竹架上成房盖,房盖上用麦草或稻草从屋檐盖起,草尖向上,上压竹板后用篾条绑扎固定房草,向上每盖80厘米左右绑-道,边盖边用捞草杷背面将已盖的房面草头拍打整齐,盖到房脊时将草头交叉捆绑在屋脊上,清除房面杂草物后即成。用麦草梳理后盖的房面很整齐,称为“大铺",能使用四五年,用稻草盖的房面不很整齐,称为“小铺”,能使用两三年。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