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寿诞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_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专题数据库

婚丧寿诞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2024-10-25 16:59:53  浏览:158  作者:管理员
一、婚姻男方议婚 旧时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注重礼仪,男方选定欲娶女方,央媒人作伐,向女家提亲,媒人往来男女两家说和,将双方基本情况,诸如年龄、...

一、婚姻

男方

议婚 旧时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注重礼仪,男方选定欲娶女方,央媒人作伐,向女家提亲,媒人往来男女两家说和,将双方基本情况,诸如年龄、姓氏、家世、品德、相貌等向双方互作介绍,促使联姻成功。

察亲 在媒人(介绍人) 的陪同下,女青年与自己母亲或父亲及亲戚一行3~5人来到男家。不放鞭炮,不请人作陪,一切悄悄进行,避人耳目,因此事正在酝酿中,尚未敲定,怕万一婚事不成,反而留笑柄,所以不宜张扬。

在男家主要看男青年本人的素质、容貌和体态,进一步了解家庭经济状况和物质条件,为:房子、家具、人口等。男家备有中饭,妨乐意留下就餐,则表示同意婚事,反之,则表示不满意。女方离开前,男方父母各赠“红包”给女青年,叫“见面钱"。相亲结束后,媒人再向双方问明相亲观感,如双方都满意相亲的结果,于是进一一步合婚。互

送庚帖,请请算命先生推算八字,若无冲克,可以考虑订婚事宜。


庚帖样式(红纸宽约一寸,长约八寸)

男xx乾造oo年oo年oo月oo日建生

女xx坤造00年oo年oo月oo日瑞生


文定 俗称“定事”, 双方确定联姻后,男家备办金银首饰、衣料、礼金、化妆品、糕点等,选吉日,具名贴送往女方,女家受礼后,复以名贴及女儿亲制刺绣品赠以作定亲依据。

纳聘 (定事) 男方选定吉日,请一“发囝人”带领数人将礼品用礼箩装好,送往女家,聘礼俗名叫(水礼)又名(四色礼)礼品是:糖糕、礼包、猪肉、鸡蛋10个,外加一对糕。女家不收鸡蛋和糕,鸡蛋加回3个,谓“七子十三孙”四色礼的份子数量视女家亲眷多少而定。

请期 (送日子) 用红纸写好结婚日期(双方已商定好)选吉日,由媒人具红贴并礼品、礼金送致女家。在婚前1~2日将新娘所须结婚礼物和女家的宴席需要酒、肉、鱼、蛋、糖果、糕点及鞭炮、香烟等送往女家,也可折钱币送上。

结婚 结婚之日, 新郎要理发、修容,头戴礼帽,帽上插绒花,身着新长袍,内衬白衣,翻袖,脚穿软翻底鞋,显得仪表堂堂,容光焕发.悲号花轿,选有名望的男女,带领乐队,前往女家迎亲。轿至女家门前,为增加热闹气氛,女家有意阻拦,不让进门,并索取糖、酒、烟、鞭炮、红包之类,俗称“争发"。 经双方亲戚、长辈协商,待满足条件后,开门接客,以礼相待。迎亲人及时将“喜包”分赠女家厨师、仆役以示诚意。一切就绪后,始摆设筵席。

轿到男家,翁婿亲迎至堂厅,停放在团箕内。轿前放一盆水,水里放一块豆腐,豆腐上插一支腊烛,由二个发旺人,手持火把先点燃腊烛,而后,绕轿数周,一人一句接着念吉利话:“一传荣华富贵,二传金玉满堂,三传三元及第,四传四季平安,五传五子登科,六传水里火....”最后,将火把插入盆中熄灭,这叫“传轿”。

传轿后,新娘由喜娘和一少女开启轿门,挽扶出轿,即与新郎举行“拜堂"礼。父母就坐于厅堂首位,仪式主持人高喊: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礼毕,新娘在红烛引导下,踏上布袋。布袋由两人各拿-只,从新娘脚下交替地铺到新房床前,新娘慢步从袋上走到床前坐下,在接袋时发拉话:“左一袋右一袋,前代传后代,荣华富

贵万万代”。观众喊“好啊”。接着闹洞房,闹洞房虽有庸俗言语、举动,但被“不闹不发”而不可缺少的一环,新娘要甘心承受的。有用五指涂上黑油灰抹新娘的脸或偷偷在床单下撒上黄豆、玉米籽。用绣绳吊水果挂空中,要新娘新郎用口咬等出新娘、新郎洋相。


女方

送日子 男方将结婚日期写于红贴之上,配以相应的礼物送往女家,以示隆重,女家将方片糕(万字糕)退还给男家,这叫“糕(高)来糕(高)去”,婚期既定,就要积极准备嫁妆,操办出嫁的一切事宜。

订婚 选择农历“二、 六、八"双日,男家放鞭炮送行去女家的人,到女家,放鞭炮迎接,宴席一般在女家举行,男家也有举办的,费用开支由男方承担,并散发烟、糖果给亲朋和邻居,表示亲事已定。

出嫁 开面 (绞脸)旧习,妇女除非结婚,绝对不可以剃掉脸上的汗毛。唯独在结婚前,才能开始人生第一次“开面”。 由一名具有“绞脸”经验的妇女,手拿一条白棉线,用手使线呈两角交叉状,紧贴在脸部,然后用手张一弛,拔去脸部的茸毛,使脸部光彩明净。

开面后,梳头插笄,抹胭脂花粉,描眉,用红纸染红嘴唇,头戴凤冠,插绒花,身着多彩霞衣,下穿百折裙,脚穿红绣花鞋,装扮得形似“诰命夫人”,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了。女眷纷纷“哭嫁”,哭中有歌,都是祝福嘱咐之词,为“头插荣花,荣华富贵;脚踏地面砖,代代都做官;在家孝父母,嫁后敬公婆”。情真意切,难舍难分。筵席结束,乐队吹请再三,由新郎亲兄或亲弟背新娘上轿,轿送至村口。

满月 婚后一个月, 新娘的母亲用籼米碾成米粉,加开水拌匀,用双喜模具(限得)拍成米饼(棵)蒸熟,带给女儿的婆家,以示道喜。男家设酒筵热情招待。据说,新婚一个月内不得空房。所以满月后,方可回娘家居住。

归宁 婚后第三天新 娘返回娘家,叫“回门”,新婚夫妇双行又称“双回门”。夫妻双双回女方娘家省亲,拜见父母、长辈。岳家设盛宴招待,请女婿坐首席,自己坐二席,岳父亲自斟酒。回门要起早出发,晚上回家,去娘家女在前,男在后,返婆家男在前,女在后。有“出门不见烟,回家不见天"的规矩。回门的同时,视亲戚多少送礼包,每户一包,亲戚回以鸡蛋,这叫认亲。

建国后,提倡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双方到政府领取结婚证,即为合法夫妻。婚姻习俗开始变化。相亲、经人介绍、男女双方认识后,女方应邀由介绍人陪同,偕同父母去男家察看,了解男家情况,如同意联姻,即接受男方父母所赠“红包" (见面钱)。反之,告吹(不同意)。

现代新郎西式打扮,身着西服,内穿白衬衫,颈系各色领带,脚登皮鞋,胸前佩有胸花,显得英俊、潇洒、浪漫。女郎头部做各种发型,花团锦簇,脸上描眉檫粉,涂口红,身着艳丽服装,肩披白色婚纱,脚穿高跟皮鞋,妆扮成一个靓丽、温馨、可爱的新娘。

如今婚礼文明、健康,仪式不拘一格,时有创新。有的参加集体婚礼,有的举行旅行结婚,还有少数青年在吉期那天,请亲朋好友欢宴一餐,就算结婚。

旧时迎亲用花轿抬新娘,现取而代之用小轿车迎娶,迎亲队伍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热闹非凡。


二、丧葬

送终 老人病危, 儿孙齐集床前,听候交待后事。当老人神色有变,儿孙即频频呼唤至咽气,称之“送终”。老人咽气后,儿女立即烧锡箔,谓之“上路钱"。同时撤去床帐,

男去冠女去笄,并将死者床铺草抱村口焚烧,去时哭,来时不哭,叫“投社”,是为死者解罪。

报丧 尊亲死亡的当日,即派人向亲朋好友报丧。报丧人报告死讯,不能直接说某某死了,而是说某某人“过世了”,或者说是“谢世了”、“登仙了"等,言辞委婉,悲痛,当即返回。

亲友闻讯,携带香、纸、挽联、鞭炮一类物品前来吊唁。所送的裱芯纸是2~4刀不等,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死者的配偶还在,则应是单数;如果-一对老人都归天了,则应是双数,万万不能弄错的。死者家属对所送的礼物要全部收下,不可退回。来吊唁的人,家属晚辈要下跪致礼。

下床 用门板(木板)搭设袭床(柩板)将尸体移于柩板之上,谓之“下床”,尸体头枕瓦片或砖头,脚头点一盏香油灯(叫长明灯),供一碗米饭(俗称倒头饭),竖插一

双筷子。用白床单将死者从头至脚覆盖,不露尸迹。尸体上放木称一杆,意为压千斤,以防惊尸。

入殓 入殓前, 谓下床人给逝者穿寿衣,每人给一丈二尺白布,名“千斤布”,由2人替死者沐浴洁身,裹包丝棉、皮纸,然后“开面”(剪开面部、眼、鼻、嘴的包裹物),现已废除。后将寿衣层层套就。寿衣有五领三腰、七领五腰,用红、黄、绿、黑、白五色制成,取3枚硬币或铜钱,1枚放遗体口中,两枚分放手心握拳。以期盼来世“金口玉言,手掌财富"之意,棺内放装有石灰的袋,按奇数计放,将死者生前所爱之物一并放入棺内,外加手杖,杖上系纸钱、粽子,谓冥中打狗、喂狗。尸体覆盖“千斤被”,白底、红、绿被面,为女儿、孙女所献,家人跪棺前致哀,直至棺封钉。

设灵堂 入殓后, 灵柩停在厅堂,桌前围白布(或白纸),上面写上“奠"字, 桌上放置遗像、灵屋、牌位、灵屋对联:“日落西山常见面,水流东海不回头",横联"极乐世界"。

遗像前摆香炉、烛台、并供奉水果、糕点、饭肴,日夜守灵侍奉举哀。现在有花圈和挽联布于两侧。儿辈披麻戴孝,孝服分等级,按亲疏分轻重。

出殡 停柩在家-般三天,出殡前亲友于棺前行礼,烧纸,儿孙哭奠,拾出门时,在柩头砸三片瓦(谓之避煞)。出殡时引路幡开道,上写“金童玉女前引路,对对成双随后跟”接着是遗像、灵屋、花圈、挽联。8人抬柩,棺罩红套,上饰白鹤(纸扎),或缚系活雄鸡1只用以解邪。起棺于庭前,在空场地旋转,孝男转满圈,女转半圈(转数以儿女多少定数)称“回车”。然后,棺行,孝子披麻戴孝,手持“子孙棒”(也叫哭丧棒)躬身随棺行进。亲友佩白随后(现改佩黑纱)至村口,丧者子孙、亲属转身跪拜谢客。

灵柩行进时沿途鸣锣奏乐,放鞭炮、散发纸钱。

落葬 出丧前, 先选择墓地穴位,破土挖塘,沉棺前塘内注石灰、木炭、烧芝麻禾或黄豆禾,叫“暖矿”。沉棺后填土堆放,儿孙亲属齐跪坟前,行大礼、烧纸钱、放鞭炮、焚烧灵屋、纸人、纸马,意为死者入土为安,亲属脱去孝服返回。

建国后,上述旧俗简化,亡者家属张贴讣告,亲友送花圈、挽联(布料、被面)纸钱、香烟、鞭炮,亲友佩黑纱,以表哀思,直属佩白布,死者三日出殡。单位人员亡故,开追悼会,是日仍兴请客之风。


三、生诞


催生 产妇监盆前一月内, 娘家备婴儿穿戴衣饰,为软帽、和尚衣,蹬脚裤、包被、鞋袜、尿布和红枣、桂元、鸡蛋、红糖等营养品送至男家,名曰:催生。

报喜 婴儿落地后, 男家备糯米酒、红鸡蛋到婴儿外婆家报喜。用酒壶盛酒,进门时壶嘴朝前生男,酒壶嘴朝后为生女。至亲每户送红蛋6、8个不等,但须双数。亲朋送红糖、鸡蛋、豆腐皮、桂元、蹄膀、奶粉和婴儿布料、成衣或用品。

三朝 古称汤饼”之喜, 俗称“洗囝”。婴儿洗沫更衣见客,亲友庆贺送红包“百岁钱”,主人备酒席,宴请宾客,称“三朝酒”。现在不一定在三朝,随选吉日举行。

赐名 旧俗婴儿出生 7天后家长起“乳名”。“学名”请族中长者赐名。生女孩盼再生男孩,多起招弟、添弟、来弟、带弟之乳名;生男孩的盼其健康生长,多起小狗、小牛之乳名。学名多以所缺五行中的字旁为名,为缺水用“水"旁,缺金用“金”旁,缺木用“木”旁等。名字上加族中字辈,通常前为姓,中为辈,末字为名。现不沿旧俗,用单字为名。

满月 婴儿出生 1个月,剃除胎发,请“满月酒”,外婆送礼品给外甥“做满月”,满月后产妇可出房,为今满月产妇大都回娘家休养。

周岁 古称"卒盘”之喜,俗称“抓周”。外婆家送衣服、项圈、银锁、玩具。贺客道喜送“红包”。置笔、书、算盘、小刀、小锄等玩具,任婴儿抓取,预卜未来;为抓笔、书则预示将来为读书人,现今不信“抓周”而盛行庆贺婴儿周岁生日,仅备酒宴待客。


四、寿庆


寿庆俗称“祝生日”。庆贺生日,筵请宾客,称“祝寿"。中、青年过生日一般不在请客做寿之例,但也有少数过生日较为隆重。祝寿多从50岁开始,逢十举行。男子提前一年,女到十,叫*男祝九、女祝十”。六七十大寿较为隆重。八十高寿不论男何提前年或退后年举行,有的不祝寿,称谓“祝七不祝八”。

送寿庆柬送礼一般都提前,叫*贺礼贺丰年”,通常礼品有寿面三斤、寿果、鸡蛋、布料或成衣,万字糕(方片糕)一对,糖果、糕点。现又奉献生日蛋糕。至亲者礼品为大红缎缀金“寿”字寿幛一块,寿联一付,寿烛一对,鞭炮等。

设寿堂寿堂 上堂正中挂寿幛,寿联或寿星图。寿联多为“福如东海大,寿比南山高”。”张灯结彩,堂中方桌系桌帷,点一对大红寿烛,燃一炉香,供一盘寿桃糕。拜寿时,寿者立上堂左边,亲朋按序,平辈躬身拱手,晚辈跪拜。

设寿宴寿期前一 天设家宴庆祝,全家喜气洋洋,富户请戏班唱堂戏,谓之“暖寿”,正日,贺寿者,先吃长寿面(含三个煎鸡蛋)。中午开寿席,一般有12碗,冷盘4碟,最后一品锅。菜肴丰盛,猜拳行令,其乐融融。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