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扫坟
平度大部地区要在出殡起灵前扫坟(也有在下葬时进行的),即由长子头顶簸箕、笤帚下到坟中,然后一手拿笤帚、一手端簸箕,左右各转三圈,不断往簸箕里面扫盛着,且要念叨:“一扫金,二扫银,三扫子子孙孙一大群”。最后,将扫盛在簸箕里的“财福”端回家里,放入囤中。
十八、出殡
出殡是丧礼中最隆重的礼俗,一般在三日下午进行。现已有专门的殡仪行业,从火化到殡葬一条龙服务。
三日中午,亲朋好友要一起吃饭、喝酒。开宴前,要每人吃上一小块“义饭饼”,希望大家要义义和和,相互理解、相互团结,不要打架、闹别扭。宴毕,所有人再上一次庙,回来后马上出殡。平度出殡大体包括起灵、行灵、扫炕和摆路奠四部分。
起灵 旧时起灵非常繁琐,有钱的大户人家要请专门包办丧事的人操办,一切均由司礼指挥,吹吹打打,很是郑重。平常百姓大多请村里懂礼俗的人担任。开灵时,孝子首先盥洗,上香,行一叩礼;再献酒,行三叩礼。同时,所有孝眷皆跪于阶下,听司礼读祭文……诸多祭拜之后,司礼高喊:“今日良辰吉日,斩缞大吉,孝子举哀!”死者亲眷放声大哭,抬棺人拥入灵堂,将灵柩抬出,又经若干禁忌和讲究之后,才能放到丧舆之上。而今,起灵一事大为简化,在子女向死者磕头祭拜、做最后告别之后,帮忙者便把骨灰盒抬到灵车上。
扫炕 灵柩出门后,丧主预先安排的扫炕人要用一把新笤帚,将死者生前睡过的炕彻底清扫一遍。扫净后,将扫起的尘土杂物及死者生前用过的枕头糠倒出,一并送到村头连同笤帚一起烧掉,以示死者病患已消除干净。
行灵 死者长子要手拖孝棒,在扶丧人的帮助下,头顶“火盆”或端着“火盆”,一边恸哭着,一边倒退着行走。
随着起棺的三声长号,丧舆或灵车缓缓前行,走到路过的第一个路口时,长子举起 “火盆”, 朝地上使劲一摔,将盆子摔碎。然后马上跪地或匐地哭泣。一次摔不碎,不能摔二次,只能由扶丧人用脚跺碎。据说香纸盆子是死者的锅,必须摔得粉碎,死者才能带到阴间。因此,好多丧家预先都把石头找好(有几个儿子要准备几块石头),照石而摔,确保一摔即碎。随着盆子落地破碎的声音,孝眷们要一齐朝着死者的丧舆或灵车跪拜哭泣。
大女婿之后,是其他女婿、远亲、朋友以及抬花圈、抬供桌等人(现在有不少家庭干脆用汽车先行将花圈、供桌、供品等运抵坟上)。接着是男孝眷、女孝眷,灵舆或灵车殿后。每每遇到路口、桥梁时,主丧人都要高喊:“跪——”,喇叭手吹响喇叭,丧舆落舆或灵车停车,孝眷们跪卧恸哭;一会儿,主丧人又喊:“起——”,喇叭手再吹喇叭,丧舆或灵车再次启动,孝眷们起身行走。如此反复跪、起,直至出村。
摆路奠 旧时送殡路上,要进行隆重的“路奠”,一般分为“茶奠”、“酒奠”、“饭奠”。路奠,通常有闺女女婿祭拜,亦可请人代为祭奠,其他人也可参与。其主要仪式是:摆茶奠,要在供桌之上摆上点心和茶水,并在主丧人的统一安排下,由大女婿掀开丧舆或灵车门帘,叩首行礼,象征性地将亡灵请出,引坐安顿在椅子上。然后,还由大女婿涮杯、洗筷、添茶、上香、洒祭,行三拜九叩或二十四拜、三十六拜大礼,其他人愿行大礼的行大礼,不愿行大礼的行一般礼,礼毕后再由大女婿将亡灵缓缓送回丧舆或灵车。摆酒奠时,要将点心和茶水换成肉类和酒。摆饭奠时,要将肉类和酒再换成馒头,其他礼仪相同。路奠结束后,随着长号响起,再向坟地前进。此俗因为非常繁琐,现在已很少有人采用。
十九、下葬
到达坟地后,送殡者要集中跪于坟穴四周,男性在坟前,女性在坟后,亲友列跪两边。摆供桌,设烛台。长子要下到坟中,点燃“长明灯”,放入坟壁的“灯窝”中。古岘等地则由大女婿点“长明灯”,并由大女婿把丈人(丈母)的灵魂从棺材或骨灰盒中请出来,背到供桌边的椅子上坐下,尔后由主丧人点名,众人再进行祭拜。拜毕,再由大女婿送回。
然后,帮忙者将棺材或骨灰盒放入坟中,并将旌铭、纸幡和“五谷囤”置于其上。灰埠和大泽山一带还要放入“下世罐”和一个铲头。这时男女家眷绕坟一周,边哭边将手中的栗子、义饭饼等投进墓穴中,再往坟穴抛三把土,并向亲朋好友磕头谢孝,主丧人告知几月几日“烧五七”,众人返回。其他如发碹垒墓、积土成丘,垒砌火池、焚烧纸钱以及安插孝棒等事宜,由帮忙者完成。如果坟中夫妻双亡,且再没比他们更年长者,要把坟堆成尖顶。如果夫妻仍有一方健在,或有长辈健在,坟头只能堆成平顶,以示对活着的长辈的尊重。
二十、吃“义和饭”
平东多数地方在出殡的同时,要安排在家中帮忙料理丧事的人,用大米熬粥,做“义和饭”,供出殡回来的子女家眷食用,提醒他们要义义和和、好好相处。平西一些地方喝面汤。平南一些地方用豆腐丁、蔬菜、白面等煮制咸汤,待出殡回来的人食用,除提醒人们和睦相处外,还寓意代代都享福、都发财。还有的切割锅饼分食。
二十一、酬劳
平度民间自古就有出工出劳、帮补互助的传统。譬如哪家盖房、结婚、生子、生产等,村民特别是家族中人要主动出工出劳甚至出钱出物予以帮助,其中尤以丧葬为重,即使自家的农活暂且放下,也要主动上前帮忙。对此,丧主要在第三天出殡后的当晚,专门设宴对帮忙的族人和村民给予答谢,并在以后别人举行类似活动时积极参加。
二十二、圆坟
死者下葬第二天日出前,子女第一次上坟祭奠,称“圆坟”。圆坟时,路上见人便要磕头谢孝。来到坟前,要摆上供品,由长子在前,手持大镢,绕坟刨土,次子抱着盛有杂粮的升,下种于地,其他人用扫帚朝坟墓上扫土,用铁锨往坟墓上培土,围绕新坟左三圈,右三圈,刨土、撒种、扫土,且口中反复念叨:“一刨(捻、扫、培)金,二刨(捻、扫、培)银,三刨(捻、扫、培)骡马成了群”,而且圈要越转越大,为的是占地面。然后,烧香祭拜,圆坟结束。
二十三、安窝
“窝”即家,乃平度方言。“安窝”就是给死者在阴间安个家。此俗目前在城关、张戈庄、崔家集一带依然存在。一般在出殡后当天晚上,儿女拿三叠烧纸(一叠三张),取一张纸铰一下,用胡秸秆夹住,到村口大道上划一个圈,留个口子朝向坟墓,长子连说三遍:“天公地母,俺送俺爹(娘)宽房大屋,东西正屋,南北厢屋,宽一丈三,长一丈五。”然后,将带来的东西烧掉,磕头返回。南村一带出殡回来的当天晚上,子女在停灵的地方坐一会儿,叫“守窝”。
二十四、谢 孝
平度一般要于圆坟后(也有在下葬回来后就进行的),由一人率孝子沿村庄主要街道转上一圈,且不断吆喝:“谢——孝——啦!”。路上不管遇到谁,也不管辈分高低,孝子均需向其磕头。但是,村里人见此情形往往远远躲开。
二十五、守孝
如果说丧服是一种表演形式的外在形态,那么居丧就是一种内敛行为的本质内容。旧时的统治阶级在居丧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礼制,对容体、哀哭、言语、饮食、服饰、居处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如三年之内要“言而不语,对而不问”;丧事头三天要不吃不喝,粒米不进,三天后喝粥,三月后可吃粗食,一年后可进水果,二十五月内皆不能饮酒食肉;埋葬了亲人以后,不能回家,要住在临时搭建的小屋中,睡在草席上,枕头用土块,等等。对此,平民百姓则多是无力接受。譬如对于一个靠劳动获得生存的人,居住在单独的屋子里,不干活,吃得又差,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民众总是采取一种比较平和的、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对去世亲人的哀思。平度主要讲究:儿子百日以内不能剪头理发;女眷百日内不能穿红色衣物;儿女第一年正月不得走亲访友;过年时,第一年不贴对联(或只贴白纸“孝”字),第二年贴白纸对联,第三年贴蓝纸对联,三年以后才能和往常一样贴红纸对联,等等。
二十六、烧七
自老人去世之日起,每隔七天都要到坟前焚香烧纸,俗称“烧七”。“七七”祭奠礼俗源于民间招魂习俗,经道家三魂七魄之说的糅合改造,形成七七礼俗雏形。
在这七个七中以“五七”为大奠,俗称“五七,三周年,儿女要周全”。 “五七”不是整35天,而是33天。届时,亲朋好友都要参加祭拜,并扎制“宅子”、“金山”、“银山” 、“摇钱树”、 “地库”、“地柜”、“聚宝盆”等祭品。午前,所有参加祭奠的亲友,带着扎材、纸钱、食品、水酒到坟前祭奠焚化,中午丧主设酒宴招待参加祭奠的族人和亲友。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在“五七”祭日时,增加了纸扎的小汽车、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以及高楼洋房等物品。
三七为次奠,也需设酒陈馔。若死者如系女性,扎材中不可或缺的是“老黄牛”。据说妇女生产,血冲日月星三光有罪,要罚下阴间喝污水赎罪,因此以黄牛代之。烧时要念叨:“老黄牛跑得欢,载上俺娘上阴间;耙耢驴犋不用拉,娘的恶水要喝干”。其它七为小奠,只在坟前焚香烧纸哭祭一番即可。
二十七、烧百日
古代有丧期百日内闭门谢客、不问世事的礼俗。平度百姓虽不能完全仿照,但百日家祭定要举行。平度“百日”仍不是一百天,而是九十九天。“百日”之后,家祭届满,此后祭礼以神主为主,孝服的要求也已不再严格。
二十八、烧生日
按死者生前诞辰,坟前致祭,连过三次。
二十九、烧周年
人死满—周年,孝眷到坟前祭礼,俗称“过周年”。周年要连过九年,每个周年,死者亲属都要备香纸供品到坟前祭礼,其中以三周年最为隆重,祭祀规格如同五七。三周年以后,子女不再守孝,可脱去孝服。个别地方也有“烧十全”的,即要过完十周年才能转入常规祭祀。
三十、树碑
父母双亡三周年后,子女通常在清明节前为双亲树碑。现在一般在父母亡后第一年的“五七”或清明时即行树碑。按旧俗,如果父母有一方健在,则不能树碑。现在一方健在也有树碑的,但健在一方的名字要用红字标识。树碑是子女为死去父母所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故受到历代人们的重视。碑文一般为竖排,正中为男性之姓名“配”女性之姓氏,右刻立碑时间,左下刻立碑人名。个别有功名的人,要在石碑的后面,刻上死者一生的功名简介。石碑式样与大小各不相同,有齐头碑,有半圆顶碑,有方形碑以及雕龙雕凤碑等。石质通常为花岗岩或大理石两种。立碑时,先将已做好的石碑,用红布裹好,立起来后用生铁片塞牢四周,浇上水泥,使其在短时间内连成一体,不易倾倒损毁。石碑立好后,子女亲友要在碑前祭拜,丧主要设宴酬宾。旧时树碑人只记男不记女,现在则根据后人意愿,随意记载。旧时碑文中的女性只有姓氏,现在则连名字一起刻上。
上一篇:平度丧葬风俗①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