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杏核
此游戏在桌上玩,其玩法是用大拇指和食指弹。首先,参加者站在桌子的一边,各人将自已的杏核放在桌面上,将食指环起用拇指压住,对准杏核后松开拇指,食指将杏核向对面桌边弹去。杏核被弹到哪里,便留在那里,以决定“头家”、“二家.......。如果杏核被弹掉地上,便算“呆子”。次序排定后,头家便用手指弹击自己的杏核去碰二家的杏核(称为“吃”)。碰到了,对方的杏核便归自己,并可接着吃三家:若碰不到,就由二家吃三...以...此类推。但在“吃”时,有的有个规矩:从吃对方杏核时开始,嘴里便要念着:“一弹弹,二玩玩,三加劲,四要命。”说一句,轻轻弹一下,不能一下吃到目标,一定要等说到“要命”时,才能将自己的杏核弹碰到目标杏核。当然,这口中念的词,各地有些差异。
打蚕豆
打蚕豆一般是在桌上玩的游戏,又称“打蚕豆花子”。参加人数二人以上。首先,参加者手中各握蚕豆若干颗藏于身后,互相猜对方所握蚕豆的数量,然后各人松拳展示,握蚕豆多者为“头家”,余下根据所握蚕豆的多少定“二家”、“三家.....次序确定之后,参加者将各自手中的蚕豆交给头家,由头家将所有蚕豆撒在桌面上,然后从头家开始,选好两颗蚕豆,用小指在两豆之间划一下(不能碰到蚕豆),再用手指轻轻弹一颗去碰另一颗。碰到了便得此二蚕豆,接着再进行第二次;若碰不到,则由下家去玩。直到桌面上的蚕豆被赢完了,才算一轮结束。
拾子
拾子游戏的“子”,扬州话读阳平声zi。子,就是用小瓦的碎瓦片,经过敲打和琢磨而做成的直径约半寸的扁鼓形玩具,一副7颗。
拾子游戏参加者一般为两人。玩的地方-般在地上,也有少数在台桌上玩的。后来,约到1960年左右,有人觉得瓦片子做时和玩时均不够卫生,而且装在身上又重,于是出现了以小布袋代替子的玩法,故尔拾子与拾布袋的玩法基本相同(详见“拾布袋”)。久而久之,拾子的游戏逐渐消失了。
拾布袋
拾布袋游戏是从拾子转变而来的。布袋用布缝制,一寸见方,装人稻米,缝闭袋口而成,一-副7只。这是在台桌上玩的游戏,参加者二人以上。游戏开始,一般先“ 抢头家”:用手心托住7只布袋,一起往上抛起,以手背接之;再拋起用掌心接住。接住最多者为“头家”,玩时先将7只布袋全部撒在桌上,再在其中选一 只做“头子”。
其玩法有好几种:
一次拾一只。将头子向上抛,迅速从桌上拾起一只布袋,翻过手来接住下落的头子。接下来以同样的方法,一拋一拾,直到拾完最后一只布袋。
一次拾两只。用以上同样的方法,每次拾起桌上两只布袋,将小布袋分三次拾完。
一次拾三只。用以上同样的方法,每次拾起桌上三只布袋,分两次将桌上的小布袋拾完。
一二三拾法。用以上一抛一接的方法,第一次拾一只布袋,第二次拾两只布袋,第三次拾三只布袋。
一把掳。用以上一 抛一接的方法 ,将桌面上的六只布袋一次拾光。
攻城门。左手大拇指与食指张开按在桌上,两指间形成“城门”状。右手抛起一只小布袋后,将桌上剩下的六只布袋推入“城门”里,再将抛起的布袋接住。
鸡生蛋。将头子抛起后拾取一只布袋,接住头子后再抛起,放下已拾的布袋同时再拾取另一只,...如此反复。待所有布袋均被拾过后,再拋起头子,一把将所有布袋一起拾起,最后接住头子,才算结束。
以上是用手心抛头子的玩法。还有一种用手背抛头子的玩法,即将头子放在手背。上,抛起后再去拾别的布袋,然后再翻过手来接头子。其具体拾法同于用手心抛头子的拾法。
拾布袋的过程中,若遇到该拾的布袋没有拾到或拾的不够数、或上抛的头子没有接住等情况,是几个人一起玩,便算失败,让别人玩;是自己一个人玩的,就要重来。
挑茅针、冰棒棍
茅针是一种夏天长白絮穗的茅草,其在春天含苞待抽穗时的嫩苞。可吃,略有甜味。但不能多吃。因它火性大,吃多了容易引起鼻子出血。孩子们将其采来除吃之外,还用来做玩具。
挑茅针是在桌、台上玩的游戏,参加者二至四人。游戏开始,参加者各握若干根茅针藏于身后,待喊:“一、二、三”后,各人将所握茅针展示,以数量多少决定头、二、三、四家。然后,各人将出示的茅针全交给头家。头家握着所有的茅针,在靠近桌面处松开手让茅针散开。但不能撒离桌面,否则算失败。撒在桌面上的茅针,若是互不相靠的散支,头家便收归己有;若是堆或靠在一起,头家就用一根茅针轻轻地将其--挑开,并将挑开的茅针拾归己有。但若在挑时碰动了别的茅针,则算夫败,就要由二家来撒挑茅针。如此轮流,直到所有的茅针都被赢完了,一轮才算结束。20世纪60-70年代,有些孩子将人们吃冰棒后丟弃的冰棒棍拾起来,代替茅针做游戏。其玩法与挑茅针基本相同。
指五官
这是个考头脑反映能力的游戏,也有人称为“指眼睛、指鼻子"。参加者两人。游戏时两人都坐下,一人将左手伸出,掌心向上,用右手食指指着鼻子。另一人用左手抓住对方伸出的左手,右手在其手掌上轻轻-拍,说:“鼻子”,对方就要指鼻子;说“耳朵"(可分左右),对方就要指(左右)耳朵;说“眼睛”(可分左右),对方就要指(左右)眼睛;说“眉毛"(可分左右),对方就要指(左右)眉毛;说“嘴”,对方就要指嘴;说“脑袋",对方就要指脑门;说“头",对方就要指头。指错了即为输。一轮进行完了,两人可以对换一下玩。
解绷绷
解绷绷多为女孩所玩之游戏,参加者二至三人。玩具:一根约三尺长的粗棉线或细棉绳,将两头扣在一起,形成-一个线环。玩时,一人用两手将线环绷开,再用中指将另一手中指间的线挑出,形成在两手间有6根线。另一人用大拇指食指和小拇指从对方手中将线接过来,通过不同的指法和不同的接法,使线的图形发生变化。变化后的图形各有名称,如:平的叫“绷子床”,窝的叫“喜鹊窝”,拉长了的叫“猪食槽”,条状的叫“牙筷”,上连下分岔的叫“骑马裤”等。
旧社会,农村女孩从小就要帮助做家务事,较大一些就要帮助干农活。因此只有下雨天她们才会关在家里嬉戏,做一些解绷绷之类的室内游戏。时间长了,便逐渐形成“解绷绷会下雨"的说法。解绷绷的游戏,至今虽少见但仍流传着。
玩纸飞机
纸飞机是用较厚的纸折成尖头大身的箭形“飞机”。其玩法有两种,即放“一飞机”和斗纸机。
放“飞机”。参加者-般为一人。“飞机”做好后,用手将其向远方掷去,使“飞机"在低空滑翔,并飞向远方。也可以两三人玩,玩法就是看谁的“飞机"飞得远。
斗纸机。这是桌上玩的游戏,参加者二人。两人分别站在桌子的两边,将“飞机”放在桌面上,尖头朝对方。然后用嘴吹气,使“飞机"移动并撞对方“飞机”。谁的“飞机"被撞翻了,谁就输了,对方就赢了。;”
猜字幕
参加人数二至五、六人,玩具是铜板。铜板有字的一面称“字”,有图案的一面称“幕”。玩时一人将一枚铜板侧着直立旋转,然后以手突然按倒并捂住,让各参加者猜是“字”还是“幕”。猜对的为胜,猜错的为输。
上一篇:邻里相助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