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俗_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专题数据库

社交礼俗

2024-11-21 11:10:02  浏览:220  作者:管理员
■打老庚打老庚是侗族房族之外同性人中最常见的一种交谊方式。两人一旦觉得性情相同或互相敬慕,一方提出“打老庚”, 对方同意,便可选择一一个日子,一方带上自己的“庚帖...

■打老庚

打老庚是侗族房族之外同性人中最常见的一种交谊方式。两人一旦觉得性情相同或互相敬慕,一方提出“打老庚”, 对方同意,便可选择一一个日子,一方带上自己的“庚帖”(“八字”)和对方最喜欢的礼物到对方家拜访,对方便宰鸡杀猪盛情款待,并请族中长者相陪,席间互换“庚帖”和礼物。两人打土“老庚”后便如亲兄弟姐妹,一方需要办事或出劳动力时,对方总是鼎力相助。逢年过节,双方轮流拜访。打上“老庚”之后,一一般都终身来往,有的甚至两三代人都保持关系。侗族和周围其他民族间也有打老庚的,民族之间打老庚对于增进民族间的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打老庚”也有集体进行的,但集体“老庚”的情感远一远没有个人之间的感情深厚。现代“打老庚”大多已不换“庚一帖”,礼节已不是很庄重了。

■迎宾仪式——拦路

“拦路”是侗族村寨交往中欢迎来客的一种仪式。在两寨青年男女的交往和迎娶新娘时最为常见。每当客人来访时,主寨就会安排隆重的“拦路”仪式欢迎客人。主人在路口门楼前设置板凳、竹竿、树枝、绳子等障碍物,把路拦起来。主寨的姑娘们拦到客人之后,或者是主寨的小伙子拦住客方的姑娘时,首先唱起《拦路歌》,唱出种种拦路的“理由”。接着客方的姑娘或小伙子则唱起《开路歌》,逐一推翻对方拦路的种种借口,许多歌里都是用诙谐的语言互相逗趣,通过一 唱一 答,使主客相见的气氛变得十分热烈。每当客人用歌答复了主人提出的一次盘问和逗趣之后,主方就把拦路的障碍物拆去一件, 直到把拦在路上的障碍物完全拆除,将客人迎进寨子里为止。《拦路歌》一般是从《我们正寨忌》开始的,主方在歌里首先提出“生人不能进来的种种理由”,接着就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下面是两寨青年男女结伴走寨时唱的《拦路歌》:

主:我们正忌寨,

昨夜寨里下猫崽;

刚下猫崽生人不能进,

今天回去明天再转来。

客:你们莫忌寨,

这个月份不会生猫崽;

若是真生猫崽你们交好运,

不必忌讳快把寨门开。

主:我们正忌寨,

寨里出的事情真是怪;

奶奶长了黑胡子,

公公怀孕还未生下来;

古怪事多不吉利,

莫怪我们不肯把门开。

客:世上禁忌也是百样有,

唯独没有哪人忌朋友;

你们“娜乜”(姑娘)谁是领头?

快出来讲根由;

若是道理讲不清,

只有当众来现丑。

如果对方是来接媳妇的,主寨上的青年就这样唱道:

拦你路,

今天我们寨上祭“祖母”(萨岁)。

“祖母”堂中在敬茶,

陌生的人不能进寨只能出,

为了全寨得安宁,

莫怪我们来拦路。

请等明年二月春水暖,

你们再来接那新媳妇。

这时,客方就会这样用歌来回答:

快开路,

我们背来“大祖母”;

我们来自“弄塘客”,

翻山越岭无其数;

请来“祖母”保平安,

人畜平安村寨富。

谁要再说我是陌生人,

祖母会发怒。

主寨上的人,当然不肯轻易放过,于是唱起了盘问内容的歌:

今天你们来,过了几个寨?

过了几寨几个屯?

来到这里做什么

来到这里找谁人

他家屋里有什么

莫要找错门。

客方听到盘问,就会毫不犹疑地回答:

今天我们来,

经过三个寨,

走过三个寨子五个屯;

过了五个屯到这里,

为的进寨迎新人。

她家楼上纺车咿呀响,

不会找错门。

唱完盘问的歌后,主方寨上又出新题,唱起了《这路你们不能过》:

主:这路你们不能过,

要过就去过盘坡;

这条小路都是烂泥巴,

泥巴上牛的脚印多;

若是你们行蛮硬要闯,

请问你们愿意变什么?

客:老人开路为让行人过,

你们发癫要人过盘坡;

盘山的路曲折多拐弯,

连伴的人不愿那里过;

若是通情达理让我们走,

只有牛才蛮横不让人通过。

侗家人在客人离去时还要唱《出寨拦路歌》,这时的拦路,实际是侗家人的送客礼节,一般多由主方的姑娘首先唱起:

你们急着要离寨,

这是为哪样?

你们急着要回家,

这是为哪行?

难道你的妻子白天换衣服,

要你拿灯去照亮?

难道你的妻子踏着石碓在春米,

等你回家去簸糠?

难道圈里的肥猪等你戴帽子?

难道井中的鲤鱼等你替它穿衣裳?

若不是为了这些事,

你们急着回家为哪样?

客方的小伙子们答道:

我们急着要回村, 

为的是赶回寨去抢收成。

十月裁的早禾还未摘,

九月还要种花生,

八月种的南瓜未搭架,

七月种的黄瓜不知牵藤不牵藤?

一堆事情等着我们做,

再不回去就要误阳春!

误了阳春会遭别人骂懒汉,

害得我们一辈子呀打单身。

两个寨子的青年男女,通过在上述“拦路”的对歌中,有的从陌生到相识,有的由一般相识而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此后,他们之间就可以进一步交往了。拦路的迎宾、送客礼俗是和侗族的各种社交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单独的活动。

■锦屏侗族“六不”

在锦屏小江等地的侗族,还有“六不” 之说,以规范人们的某些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一不争路。在路上遇人不争路。让路必让出里边,让路时自己停步不动,让对方走过后才走。不管天南地北的生人,还需向过路人打招呼,表示问候。

二不收过渡钱。在小江范围内,有四个渡口,不论本乡人或江湖远客过渡,一律不收过渡费,世代相传至今。这里侗族认为,隔江千里难,水路也是路。

三不“踩生”。若哪家有小孩出生,就得留步,不忙跨进门槛,得从亲邻那里了解生下的是男孩还是女孩。若生男孩,第一个进屋的只能是女客;若生女孩,男客才能先进。否则叫“踩生”,主人就不高兴,小孩长大后会没出息。

四不架筷。到侗家做客,请吃甜酒,一般只吃一碗,不再添第二碗;若吃油茶、吃饭则不认碗数。但不管吃什么东西,吃完后不能将筷子架在碗上,而应放在桌上,否则主人认为你还想吃,或对食品不满意,心里不高兴。

五不进内房。家庭主妇的卧室叫内房,男客不能随意进,特别是新媳妇的房间,除了她的丈夫外,男客不要随意进出,否则被认为不懂理,不尊重妇女。

六不剩位。在侗家做客,落座以后不能盘“二郎腿”,不能叉脚步,特别是有长辈在场时更是如此。对室内陈设不东张西望。当起座时,不能站起就走,得将自己的板凳放靠板壁,才离开座位,叫“不剩位”。走的时候一定要带上门,且不能重带。口打标侗族地区还有打草标的习俗,即用茅草、芒冬草或稻草等结成疙瘩、田螺或箭头等形状,用以表示特定的意思,主要起到一种警示作用。主要有山标、水标、田标、寨标等等。

山标。侗族封山育林不是以封山板示众,而是在山林的周围树枝上挂“标”,人们见了就会自觉不去砍柴、割草和放牧等。山标还可作其他用途,如砍好的柴或草,暂时不拿走,只在上面打上“标”,十天半月也不会有人拿走;找到荒地时,如暂时不开荒,打上“标”后,一般不会有人再去开荒。当然,如果占据的地方太大,且长久不去开荒,亦将受到舆论的谴责。

井标。侗族地区到处都是山泉,但有的仅供牲畜用。为了让远道来的客人辨别,就在井旁插上耳朵形的“标”, 让他们不要饮用。还有的表示水井被污染,请勿饮用。

鱼标。侗族捕鱼,常在鱼群多的地方用石头堆砌起来堵鱼。为了表明此地已有主人,就插上芒冬草打的“标”,旁人见了就会自觉不在这里捕鱼和钓鱼。稻田里如养有鱼,主人就用草扎成田螺形“标”,并插上鸡毛或鸭毛,挂在木杆上。旁人见了,就会不在这里放鸭、取水,并让田水保持在5寸以上的深度。

image.png

约标。一般为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使用,其标形、放的地点事先由两人商定好,旁人无从知晓,具有保密性。

警标。常打在已种庄稼的田地里,表示放牧者须管好牲畜,否则损坏庄稼,主人要登门赔礼道歉或赔偿损失。猎人在打猎时,为了不误伤他人,也常在安放猎套、药箭、药刀周围打上“标”,人们见了,就知有人在捕猎,不再进人该处。

蜡树标。侗褰发生流行性疾病,便在寨门挂蜡树枝叶,告诚人们不要进人疫区。

桥头标。意为桥已被损坏或有危险,请小心过往。

门标。意为某家人正在祭祀,或家中新添了婴儿等,请不要随意进出。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