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_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专题数据库

清明节

2024-09-25 15:00:47  浏览:164  作者:管理员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元宵节亦称“上元节”、“元夕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殷实之家通宵张灯,供人观赏为乐,故又称“灯节”。是日,民间喜吃元宵(汤圆)...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元宵节亦称“上元节”、“元夕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殷实之家通宵张灯,供人观赏为乐,故又称“灯节”。是日,民间喜吃元宵(汤圆、年糕、饺子等,以示家人团聚,生活美满。许多村镇有猜灯谜、击太平鼓、扭秧歌、登高跷、舞龙、滚狮跑驴、划旱船等庆祝活动。新中国建立后,元宵节沿袭吃元宵之习,民间花会多在此日表演。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日,预示农忙将至。农民盼雨,传说龙王管云雨,俗称“二月二”为“龙抬头日”。民间有煎食正月糕习俗,谓之食“龙蛋”;食面条曰“龙须面" ;摊春饼烙黄儿,谓之食“龙鳞”。新中国建立以后,区境乡镇居民移风易俗,将洒灰“引龙回”、不动针线以防伤龙目等陈陋习俗破除,吃年糕、春饼、龙须面之俗沿袭。


清明节 清明时节,气候温暖,乡村多以此开始春讲、春种,并有扫墓、踏青之俗,故又称“踏青节”。区内亦有“大清明,小清明,打了秋千不腰疼”之俗语。新中国建立后,境内群众在清明节仍保留上坟祭祖、挂纸钱习俗和春游、踏青活动,增加祭扫革命烈士墓及植树的新风俗。


端午节 农历五月 初五为端午节,有吃粽子与凉糕的习俗。燃艾于户,以驱五毒;为小孩缝制红布辣椒,内装五谷杂粮,缝于衣襟或腋下,用以“避邪”。新中国建立以后,迷信风俗逐渐淡薄,端午节吃粽子习俗保留。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十五”。区内民间视其为祭祖日,家家追荐祖先亡灵,并有放河灯活动,意为超度亡灵野鬼,故又称七月十五日为“鬼节”。居民以冥钱在路边焚烧,谓“祀孤魂”。新中国建立后,山区多过此节。80年代过此节有“吃好的”一说,以企盼丰收。民谚曰:“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立秋 立秋之日 ,食厚味佳肴,以肉为主,寓以肉贴膘之意,目的在于“抓秋膘" ,弥补盛暑夏日体力的消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为中秋节。俗称“八月节”。此夜,月亮又圆又亮,区内民间以合家团聚赏月为主要内容,寓圆满之意,故又称“团圆节”。明清以来,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区内民众每逢中秋佳节,争相购买月饼,馈赠亲友。晚上供“兔爷像”,供品有月饼、水果、毛豆。祭月之后,家人分而食之。外出谋事者,多回家团聚。新中国建立以后,祭月习俗渐失,其他流传至今。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 节”。是日,区内民间有登高野游、赏菊花、佩茱萸、迎女归宁等活动。新中国建立后,城镇居民,尤其青年人于是日登高者日盛。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提倡敬老、尊老,定该节日为尊老敬老活动日,故又称“老人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多看望离退休老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敬老活动。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清明到,儿尽孝 清明节,填坟土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