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文化专业库

中秋节

当前位置:首页 > 时令节日 > 节日习俗 > 中秋节

难以统一的答案——八月节的来历种种 [北京市]

面对一个“为啥”,十个山里头人可能就有十个答案。而谁也说不清,这些答案中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1962年9月13日,正好是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是山里头人叫“八月节...

面对一个“为啥,十个山里头人可能就有十个答案。而谁也说不清,这些答案中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1962年9月13日,正好是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是山里头人叫“八月节”的节日。那个年头,正处于困难时期,但再困难八月节也是要过的。张进元说:

不过,也不能迈过去吧。两毛一个自来红月饼,咋儿着也得一人弄一个。按说毛豆得煮点,可生产队集体的,让谁拔不让谁拔。再一说,吃了毛豆黄豆就收得少了,粮食将克(指少)舍不得。可家里有小孩儿的,哪个老娘们儿从地里拽几把。生产队长和大家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要说吕肆(1935 年生)也不小了,三十多了,刚娶媳妇儿。这个媳妇儿还是从野三坡说来的,丈夫死了带着仨丫刀过来的。孩子们问吕肆:八月十五是咋回事?为啥吃月饼?为啥吃好的儿?吕肆说不上来。半村人在老牛道垫牛圈,休息时他就问大家伙。当时,有张进元、张广海、张进荣、张廷训、张广伟(1939年生),还有大铁(1943年生)、 二铁(1946年生) 等男劳力、女劳力好几十个:

张进元:让人家把你问瘪了吧?再说不上来,人家回野三坡,还让你打光棍儿。

吕肆:好你快说呀!要打了光棍儿可怨你啊!

张进元:行,我说。大明朝以前有个大耳韩昌,可能是门头龙门村人,把蒙古鞑子给勾来了。这鞑子只会养马放羊,不会种地织布。来了得吃呀,穿呀,要我们汉人每家养活一个。饭他先吃,酒他先喝,连谁家娶媳妇都得他先睡。哪家汉人有一个好媳妇大姑娘,哪家算是倒了霉。他们怕汉人起来反抗,还规定每户人家使一把莱刀和一把火通条(火窜)。这两件工具由鞑子用铁链子连接上,一户一户轮着用,用完了他们就封起来,等汉人再用时再一户一户监视着用。鞑子看见汉人不顺眼,不是毒打就是杀头,闹得人整天不得安宁。人们的日子也越来越苦。

人们受尽了苦头就起来同鞑子进行各种各样的斗争。他们发现最可恨的就是每户养的一个鞑子,有点风吹草动,这些鞑子就去官府通风报信。为了除掉这些鞑子,人们想出了一个法子,让人做了一种糕点,在糕点上写“替天行道灭掉鞑子”。这种糕点的样式很漂亮,而且也很好吃。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一直传到千家万户。

有一年,每块糕点中都夹着一个纸条,上边用神的名义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杀了的就在门上插上核桃叶”。八月十五这天,天上的月色又亮又圆。这天晚上,各地的汉人都在吃这种糕点,吃着吃着在月饼中吃出了纸条,看到纸条上写的字后,趁着鞑子不注意,就砍死鞑子。各地汉人在这一天几乎同时动手,追杀鞑子。有的被杀掉了,有的逃跑了,有的集中在一起,不敢再让一户养一个了。

这一次,汉人给鞑子以致命的打击,最后终于打败了鞑子,从此获得了自由。人们为了纪念杀鞑子的节日,汉人做了各种糕点于八月十五日这天吃。后来,人们把这种糕点叫做月饼。为了表示再没有鞑子害人,就在八月十五这天,各家各户就在门上插上核桃叶,一代一代地流传着,这个吃月饼的节日就固定下来了。每到八月十五就吃月饼、门上就插核桃叶的习惯一直传到今个。

张进荣:咳!你这是哪儿听来的?八月十五可不是这么回事。

老爷儿是太阳星。月色是太阴星,也叫夜明。八月十五是拜月日。月脆上有广寒宫,里边住着夏朝后羿的媳妇儿嫦娥。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娘娘那儿请来的长生不老药,飞升到了月宫。人们是看后羿的面子敬她的。因为后羿按照尧帝的旨意,把当时害人的十个太阳,就是十个老爷儿,射下了九个,只剩现在的一个啦。说月色也给我们黑夜带来了光明。月中有吴刚,天天砍桂花树,砍了合,砍了合。掉下来的枝、叶,掉到人间就是神奇的宝贝婆娑树。月宫中还有不停地捣着灵药的玉兔,我们敬他为兔爷。拜月也是向

月宫求宝、求灵药。老百娃对日、月、星辰都敬、都拜。

后来,人们把拜月转为赏月。一家人吃好的、喝好的。瓜果、梨、桃、毛豆,也有庆丰收的意思。七月十五看年景,八月十五定收成,拜月也是谢天拜天,风调雨顺才有好收成。这一天,过去都要唱戏,叫秋拜戏,也就是中秋节拜天、拜月庆祝丰收的戏。

咱们山里头都叫中秋节为“八月节”,叫“端阳节”。七月十五嚎丧,八月十五疃馕。八月节咱们山里头要宰牛、杀猪,一般在河沟边,铺上几张大荆笆,用南瓜苗叶包成一包包的牛肉、猪肉,全村按人数分。然后用牛头、猪头拜天、拜月。家家张灯结彩,穿好衣裳,又是放鞭炮,又是放风筝,村里的乐队、大戏、花会都出来表演,热闹之哩。后来,人们创造了八月十五吃月饼。

张广伟:吃就吃顿,喝就喝顿。弄这么多理由干啥?真麻烦!

张广海:八月十五门上插核桃叶,可不是杀了鞑子。无论是大辽的鞑子、金朝的鞑子、元朝的鞑子,都经历了四百多年,早和汉人融为一体了。

杀谁呀?有的是儿女亲家,有的是姨娘亲,有的是姑舅亲,杀什么杀。插核桃叶是暗号合着选,一快速,别让明军给杀喽。再说,辽、金、元三朝统治时,都没有改变汉人,倒是汉人把他们同化了。因为汉人比他们先进。现在说话咱们哪个说蒙古话,不还是汉语。八月十五、中秋节、八月节,是老祖宗一朝一朝、一辈几一辈儿传下来的。吃月饼、吃毛豆、吃水果、杀猪、宰牛都是老祖宗们按照我们的道,都慢慢完善成现在这个节日的风俗的。

张廷训:我1940年当八路军才17岁,走的地方儿可不少。军队打仗那么艰苦,都过八月节。吃不上月饼,怎么也得給顿馒头吃。解放张家口时,正好赶上八月节,首长下命令时说:“打下张家口,杀牛过八月节。”我们在张北过的八月节,还真吃了土豆炖牛肉,给蒸了馒头吃。连长说:“同志们,馒头又圓又白,比月饼更像月色。”

吕肆:好家伙!一个八十五、八月节,这么多事,我可记不住。回去我就说,七月十五嚎丧,八月十五唾馕,大吃大喝的日子。

张广伟:哈哈!这学问深啦。

image.png

▲拉家盛景


四十多年过去了。大铁、二铁哥俩也都六十来岁了。他们的子孙们,再无人问他们这节那节的来历。因为电视、广播、报纸和书上说的,比他们记得可全多了。没有了孩子们的“为啥”,风物传说也就失去了许多被拉家的机会。今天,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张万顺(1946 年生)说:

我记得,杨家村的张广民、杨银庭两口子,在抗日战争初期搞宣传工作。他们俩唱歌、唱大戏、打霸王鞭、扭秧歌,组织乡民读识字班,传播当地风物传说。我从小听他们拉家,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他们回答了我众多不解的难题。而今天,他们两口子去世了。像他们那样的山里头人,也越来越少了。

image.png

等待有人坐会儿拉家的板凳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