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说故事:白德的传说_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专题数据库

人物传说故事:白德的传说

2025-01-14 16:42:53  浏览:198  作者:管理员
密西南45里柏崖山下有一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古庙宇一白龙庙,崖山连绵拱其前,熊耳环绕依其后,重崖迭嶂,峭壁林立,湖光映照,流水潺潺,风景独秀,新密八景之一的“柏崖龙...

密西南45里柏崖山下有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古庙宇一白龙庙,崖山连绵拱其前,熊耳环绕依其后,重崖迭嶂,峭壁林立,湖光映照,流水潺潺,风景独秀,新密八景之一的“柏崖龙潭”就在这里,清初县令李芝兰到此求雨,解除旱魔。该庙建于唐末五代,金大定元年初具规模,历代重修,规模空前。

相传唐僧取经路过通天河,降服白龙马为坐骑,行至密南洧水河畔,狂风大作,经书失落入水,唐僧师徒四人紧抓紧搂,留得“阿弥佗佛”未逝,现“破经山”、“凉经台”、“支锅石”遗址尚存。

却说唐僧取经回到长安,在大雁塔内以翻译经卷为务,其坐骑白龙马,已完成历史使命;因年事已高,封为忠义小白龙, 让其投胎于柏崖山下红眼河畔一农家之中。小白龙者,乃东海龙王敖广的儿子,投胎后取名敖德,又名白德。投胎家主家境贫寒,老年得子,倍加关切。少年学佛修身,以善其行,为乡民办了数不清的好事,中年游历四海,边讲佛诵经,边读书锄地,半晌锄一锄,人家地里谷子都抽穗吐缨啦,他的地里的草苗杂长,还没锄完,家父批评他锄地太慢,他一气之下把谷苗基本锄光,一块地仅留五棵,四个角各-棵,中间一棵,家父又训斥又讽刺他一棵别留,他嘟嚷着说:“一棵不 留咱咋吃谷。”顺手又把四个角的四棵锄掉,仅留地中间一棵,白德白天躺在树下看书,父

亲拿他没办法,只有听天由命啦!可是这棵谷子三天一小长,五天一变样,后来长成了树的模样,这年伏天大旱,万苗皆枯,农人哭天嚎地,白德劝说乡邻别急,只要这棵谷不死,全村人都有饭吃,这时他也愈加关心其谷子生长,又是施肥,又是松土,又是跑几里地外挑水浇它,乡邻看着其他无望,也都挑水浇这棵谷。秋天到了,全村无禾,只有这棵谷子树,白德把谷子树下全部压实成场,自己拿一根枣木棍爬上树打谷,并告诫乡邻,“谷子只管往自家背,就是别说闲话。”白德敲一下, 谷粒哗啦啦往下落,农人忙着往家运,家家户户都装的缸满国尖,白德问大家够不够,大家都说:“够了 ,够了!”一语即出,谷子树再敲也不落籽啦!

这年冬天,白德要到洛阳白马寺修练,念起乡邻无水吃之苦,对母亲说:“ 我走后,把这根枣木棍放在水缸里,没水时,向上提一提,保住全村人吃水。”说也奇怪,全村吃水不用愁,如若天旱,提一提枣木棍,天也会下雨,密南杨台一带成了旱涝无忧之地。

一去数年,不见白德回返,有好事者曾去白马寺找他,问及都说不识,只有大佛殿的佛像象白德,抚摸白马寺前的白石马,尚可落泪,这是见到家乡亲人的缘故。

寻访者返回红眼河,把经过告诉众乡邻,大家一致认为,白德就是白龙王下凡,来有影去无踪,并留枣木棍为众乡邻排忧解难。众议在红眼河畔修建白龙庙,这家兑木料,那家兑砖瓦,不数日,材料皆备,以求吉日。忽一日夜晚,原材料不翼而飞,众人寻查,在柏崖山侧寻到。啊!是白龙王新选庙址呀!不容改动,就在此地修建是也。有人见,那天晚上,一白马领头,众马相随,向白龙庙驮木料运砖瓦,回看头道岭、二道岭、三道岭,都是运送材料的马队。

白龙庙建成后,塑龙王圣像,也是依白德相貌而塑,那根枣木棍法器,成了他的龙首拐杖。白龙王护佑一方风调雨顺,登封大冶施村为不受旱魔侵袭,与白龙王攀亲结缘,将女儿相嫁,也有施村是白龙王岳丈家之说。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