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仁让街”佳话
在鹿邑城里有一条街道名日“仁让街。”
明时鹿邑人王克日,字明时,号更轩,家住鹿邑县城南门里路西。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他初任广平府(治所在今河北南和境内)推官,后官至刑部给事中。他父亲王淙,是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贡生,曾任鲁府(今山东曲阜县境)典室,赋性仁慈,与物无争(详见光绪《鹿邑县志》第十四卷十七页)。王克日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也有他父亲的风度。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他在朝里当官。老家里的人与邻居姓赵的人家因一墙宽的宅基地而发生了争执。两家各持己理,互不相让,矛盾越来越大。王克日的大儿子自修,看姓赵的是贫民百姓,竟敢与自家相争,很是不满。遂修家书一封派专人星夜兼程送到北京,想借他父亲的权势和威望压倒对方。王克日得到此情况报告后,暗想下代染上了恃势争强的霸道作风,有伤忠厚传家的家训。先父“与物无争”的忍让家训,眼看就要丢失,很是难过。为了用“谦让家风”教育下一代,便写下了一首七绝诗示其子。诗曰:“千里捎书为一墙, 让出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依然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王自修读后,非常惭愧和内疚,便叫来三个弟弟,念了父亲的诗。他们弟兄几个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立即主动把自己的宅基让出了三尺。姓赵的看到这事自然很受感动,随即把自己的宅基也让了三尺出来。这六尺宽的地方,于是形成了一个胡同,人们便给其送了个美称日“仁让街”。
上一篇:神话、传说⑰:试量狗肉的传说
下一篇:神话、传说⑲:陈抟老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