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文化专业库

清明节

当前位置:首页 > 时令节日 > 节日习俗 > 清明节

清明到,儿尽孝 清明节,填坟土

[清明到,儿尽孝][清明节,填坟土] 清明节是继龙头节之后汉族的又一传统节日,节时在农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日...

[清明到,儿尽孝][清明节,填坟土]  清明节是继龙头节之后汉族的又一传统节日,节时在农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日“清明”。古时清明的前两天还有一个节日叫“寒食”,古诗有“才过寒食又清明”句。寒食的节俗是“禁火”、“改火”。后来寒食不过了,“改火”的举动就合并到清明。此外便是扫墓、踏青、插柳、戴柳、打秋千、放风筝等活动了。杭俗于清明日贴“清明嫁酒娘,一去不还乡”的句子于墙上,认为如此可避夏日青虫扑灯。这些节仪多数起源于唐代。诗人韦庄《长安清明》诗说:“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王禹偁《清明》诗说:“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于读书灯,”都是讲的“改火”的习俗。古人称三月三日为上巳日,是到郊外踏青,到水边修禊,以辟除不详的日子。

唐时此俗最盛。杜甫《丽人行》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指的这一活动。清明节时,当原野上一片葱绿之际,踏青也就成为清明的重要节仪。古人

有词说:“三月清明踏青时,风和闻马....比俗至今还保留在江南一带。插柳、戴柳即插柳枝于房门,戴柳圈于头上。据清·畜察敷崇《燕京岁时记》记载:“唐玄宗于旧历三月初三在渭水河上举行祭礼,赐群臣柳圈,说戴之可免虿毒。”这是戴柳之起源。另一说法是源于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曾以“戴柳”为号,取“生机勃发之意,故谚语又有“清明不戴柳,难逃黄巢手”之说。此后少年人仿效之,于清明戴柳冠,寓珍惜青春之意,故又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古谚。唐宋两代的皇帝,最重视清明扫墓祭祖的节俗,曾下旨强调这一节仪。今北方踏青、插柳、戴柳的节仪早已不通行了。而上坟填土扫祭的活动却一直持续着。除扫祭祖先墓外,还增加了扫烈士墓的内容。

江苏泰县(现为姜堰区)在清明日有“撑船会”的习俗。乡下农民备大船,每船20人各执撑篙,立船两边,进行撑船比赛,如赛龙舟。如迂岸上有坟,就焚纸钱。至晚尽欢而散。

上一篇:清明节

下一篇:前七后八,阴司放假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