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文化专业库

丧葬习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婚丧寿诞 > 丧葬习俗研究

探寻殡葬改革难题:原因剖析与发展思考

中国,这片由56个民族共同铸就的文化沃土,墓葬文化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各民族的墓葬文化历经千年岁月的沉淀,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与观念之中。在殡葬改革的时代浪潮下...

中国,这片由56个民族共同铸就的文化沃土,墓葬文化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各民族的墓葬文化历经千年岁月的沉淀,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与观念之中。在殡葬改革的时代浪潮下,我们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与摒弃陈旧陋习的双重使命,力求因地制宜,满足社会各界多元化的殡葬消费需求。 

殡葬改革需遵循国家政策导向,同时充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推动殡葬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丧葬礼俗变革中,“传承创新”应成为坚定不移的根本原则,引领我们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迈向更加人性化、现代化的殡葬服务新时代。 

然而,殡葬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目前,国家层面的殡葬条例尚未出台,地方政府的管理措施虽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改革进程较为急促,导致青山白化治理、严禁私坟乱建、推行公墓集中安葬等初步目标尚未完全达成,公墓建设管理不规范、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积极推出骨灰堂、树葬、草坪葬、海葬等多元化安葬方式,旨在推动殡葬改革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但民众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千年的风俗习惯早已深入人心,这些新的安葬方式在许多地方仅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获得民众的认可与接纳。这种政策与民众观念的脱节,不仅给基层管理机构带来巨大压力,也成为殡葬改革健康发展的一大阻碍。

在殡葬改革政策尚不完善的当下,殡葬企业单位面临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营性公墓建设困境:经营性公墓建设面临审批难、选址难、供地难、投资大、收益慢、年限长、财务成本高等问题。审批过程繁琐,土地指标获取艰难,许多企业虽已获批投资,却因政府土地供应不足而陷入僵局。由于公墓以土地为生产经营基础,缺乏土地意味着经营受阻,部分公墓甚至出现违规建设现象。土地资源的稀缺进一步推高墓价,“死不起、葬不起”的呼声日益强烈,引发民众的不满与议论。 

公益性公墓营利化问题:公益性公墓本应由政府出资建设,以保障公共利益。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资金缺位,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公墓建设难以启动,不得不引入民间资本,通过合作或承包方式推进。这使得部分“公益性”墓地实际上由民间商人投资并以营利为目的进行运作。尽管民政部等十六部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殡葬服务行业,但公益性公墓的本质应是政府投资,为民众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公墓服务。若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公益性墓地的跨区域销售或营利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公益性墓地对外销售盈利问题:公益性墓地对外销售盈利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全市公墓规划布局不合理。经营性公墓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市民需求,部分乡镇公墓规划缺失或难以落地实施,导致乡镇老人去世后需前往其他区域购买墓地。此外,经营性公墓成本高、价格贵,使得城市低收入群体选择乡村公益性公墓,加之人口流动频繁,传统的“落叶归根”观念根深蒂固,公益性墓地跨区域销售现象难以避免。在公墓事业从非规范向规范过渡的关键时期,跨区域销售问题凸显了管理部门与被管理单位之间信息公开与监管的难题,成为殡葬改革的一大障碍。 

公墓价格核算难题:公墓作为特殊的公益行业,前期投资大、收益慢、财务成本高,价格核算存在困难。一般公墓在开发的前五年销售量较低,年收入往往难以覆盖利息,更无法收回建设成本,处于亏损阶段。对于公益性公墓价格,应通过预算成本,使其微利并由政府定价,以确保公墓行业的健康、正常运作,既有利于企业发展,也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活人墓销售问题:为防止公墓炒作,国家出台政策禁止销售活人墓。目前,购买公墓大多用于自用,未出现炒作现象。多数老人在身体状况良好时不会提前购买公墓,因此,对于活人墓销售问题,应结合传统习俗与实际情况,不宜过度治理。 

因地制宜推动殡葬改革

殡葬改革秉持节约土地、推行生态葬法的核心理念。以浙江省殡葬管理办法为例,规定墓碑后顶端至地面的垂直距离控制在0.8米以内,这一规定蕴含着科学考量与人本关怀。研究表明,当后排观察者视线前方遮挡物超过人体高度三分之二时,会产生压抑感,影响视觉舒适度与心灵宁静。部分北方平原地区公墓墓碑过高,导致后排祭扫者视野受限、心情压抑。因此,在执行规定时,应充分理解其背后的科学逻辑与人文关怀,避免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做法。特别是在山地公墓等地形复杂的区域,应因地制宜。山地公墓墓穴依山势而建,每一坦宽度一般在2至3米,后坎挡土墙高度约1.2米,墓碑依墙而立,实际高度已融入墙体,应从合理的角度看待墓碑高度问题,尊重当地民众的传统观念与文化习俗。 

政策的模糊与不明确给管理部门与被管理单位带来诸多困境。在公墓管理领域,历史遗留问题曾让管理者感到棘手。但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各部门正携手合作,以坚定的决心和科学的策略破解这些难题。殡葬改革从起步到逐渐完善,每一步都伴随着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转变。未来,我们需精心规划规范管理的蓝图,明确目标,稳步前行。首先要确立清晰的规范标准,为公墓管理树立标杆。同时,要警惕个别地区在乱象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做法。例如,由于过去公墓审批不规范,各地政策不一,有的一亩地审批建设50对墓穴,有的建设100对墓穴。而在民政部等九部门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出台后,要求每亩建设150对以上墓穴。在此过程中,部分地区错误地将红线内合理增加的墓穴数量也认定为违规,这种做法缺乏管理智慧,背离了治理的初衷。真正的治理应是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的科学引导,既要严格执法,又要灵活应对,确保决策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又能兼顾地方实际情况,实现公墓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与生态化。 

明确政府与市场关系

公墓建设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民生公益设施,是衡量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城市发展需妥善解决“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归于斯”四大民生议题。目前,“生于斯”与“长于斯”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但“老于斯”与“归于斯”仍存在不足。为满足社会各界对殡葬服务的多元化需求,首先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确保每位公民“逝有所安”,提供基本的殡葬保障,让人们能够“死得起、葬得起”;市场则应致力于提升殡葬服务品质与多样性,通过增值服务实现“逝得其所”,让老百姓“死得好、葬得好”,使民众能够明明白白消费,行业能够安心发展。 

进一步明确经营性公墓与公益性公墓的性质。公益性公墓由政府主导建设,旨在满足广大民众的基本丧葬需求,体现社会公平与福利;经营性公墓遵循市场原则运作,灵活满足多样化的殡葬消费需求,推动殡葬服务的创新与升级。通过两者的明确分工与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既充满人文关怀又符合现代需求的殡葬服务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据统计,目前死亡率约为7‰,预计十年后将增加2.4倍,达到约16‰,未来对殡葬设施(陵园公墓、殡仪馆)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为满足老百姓的殡葬需求,顺利推进殡葬改革工作,政府必须提前做好殡葬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 

以上对殡葬改革原因的分析与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期望能为殡葬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借鉴。



温州市殡葬协会 潘克荣

2025年2月22日

上一篇:周恩来夫妇率先倡导和实行火化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