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文化专业库

元宵节

当前位置:首页 > 时令节日 > 节日习俗 > 元宵节

海马舞 [湖北省]

海马舞流传于钟祥东桥乡、客店乡、南湖农场、郢中镇、双河镇、石牌镇等地。关于海马舞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则传说:三国时期,蜀国大将赵云人称常胜将军。他骑的是一匹神马。...

海马舞流传于钟祥东桥乡、客店乡、南湖农场、郢中镇、双河镇、石牌镇等地。关于海马舞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则传说:三国时期,蜀国大将赵云人称常胜将军。他骑的是一匹神马。汉末有名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专贩军马。有一次突然一匹白马从蓝天云海中飞入他们的马群,此马肚上生着双眼,身上布满鳞片,洁白如云,十分奇特,且有着像云海一般变幻无穷的本领,人们遂称之为“海马”。后来,张世平和苏双二人被刘备招入军中,这匹海马就由刘备赐给了赵云。赵云骑着这匹白马作战所向披靡。后人就以该传说为依据,创编了海马舞并在民间流传。

从表演的形式上看,海马舞似由古代的“竹马灯”演变而来。据清康熙年间《安陆府志》(钟祥曾为安陆辖)记载:“元宵,众歌舞班闹之,犹为马舞...”另据东桥乡高潮村老艺人晏德孝、张继先介绍,海马舞在清乾隆年间已有流行。晏德孝曾听他师傅讲,民国初期东桥一带有个绰号叫“侉老三”的孤独老人,专门传授海马舞的道具制作和舞蹈表演技艺,经过他的加工、发展,确立了海马舞的十种阵法和各段唱词,在钟祥、京山一带颇有影响。

十种阵法分别是:“帽头阵”,表现故事的开场;“长沙阵”,表现刘备“火烧新野”;“丁字阵”,表现刘备与曹军的樊城之战;“金字阵”,表现诸葛亮的“空城计";“荆州阵”表现“草船借箭”;“霸龙桥阵”,表现的是襄阳大战;“大战长坂坡阵(一)”,表现赵云救幼主;“大战长坂坡阵(二)”,表现甘氏夫人跳井身亡;“张飞大战六合荡阵”,表现张飞战张郃;“五马破曹阵”,表现“赤壁之战”;“歌赴晏阵”,表现刘备打败曹兵庆祝胜利。十种阵法贯穿队形变化,各段唱词均歌颂蜀国将领。

参加海马舞表演的人数一般为16人,其中短打(即徒手武打)演员4人,打击乐手5人,主要表演者7人,分别扮成刘备、赵云、关羽、张飞甘氏夫人、张世平、苏双。刘备、赵云、张世平为俊扮武生,甘氏夫人为俊扮武旦,关羽、张飞分别为红、黑花脸,苏双为武小丑。7人的着装“坐骑”的颜色及所用兵器亦各不相同:刘备头戴黄色将盔,身着黄色半身靠,骑黄马持宝剑;赵云头戴白色将盔,身着白色半身靠,骑白马持长矛;关羽头戴红色将盔,身着红色半身靠,骑枣红马持“关刀”;张飞头戴黑色将盔,身着黑色半身靠,骑黑马持长矛;甘氏夫人头戴凤冠,着绿色半身靠,骑绿马持长矛;张世平头戴便帽,着淡黑色马童装,手执长鞭;苏双戴棉帽,着淡黄色马童装,持鸟铳(据艺人讲,鸟铳是后人根据故事情节设想、并为确保“马队”安全而加进的,有的班子曾真枪实弹表演过,以显威风)。

7个人物的装扮基本上沿袭了传说故事和传统戏曲中蜀国将领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另有短打4人系随队游行时作陪衬人物,不表演三国故事,亦无固定的表演动作,有时单独做即兴性的徒手武打表演,着一般民间对襟打衣,旧时还在场子四周向观众讨赏钱。

海马舞常于春节、元宵节期间表演。由于人物较多,演出场地一般在城镇、乡村的广场或街头。按艺人的说法,演出班子分为“正宗”和“野路子”两种。正宗的海马舞班子必须唱三国故事,摆三国战斗阵法,表演要按较严格的程序进行,不能乱套。“野路子”的人物扮相不拘,还有少儿表演,多歌唱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和历史传说等,队形变化也较为简单自由。

海马舞的舞蹈动作具有戏曲舞蹈的特点,在运动中演员须不停地抖动马缰,随步伐耸动马的全身,模仿骑马奔跑之势,并不时与各自前后左右的表演者轮流“对打”,显示出舞蹈骁勇、稳健的特征。

1952年以来,海马舞经过不断加工,表演气氛更加热烈,场面更为壮观,至今仍活跃在钟祥民间,流传不衰。

海马舞的音乐由唱腔和打击乐两部分组成。唱腔来源于钟祥东桥乡、洋梓镇-带的“高腔”和地方花鼓小调,主要曲调有《哟腔》《长坂坡调》《十绣腔》,有时也用《放风筝》等其他民间小调,由场上演员集体合唱、乐队帮腔,无管弦乐伴奏。打击乐器有堂鼓、马锣、勾锣、大钹、大筛锣。锣鼓点子有“洗马锤”、“八哥洗澡”、“大收头溜底”、“走锤”及大、小“收头”等。

上一篇:正月十五“爆虼蚤” [贵州省]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