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文化专业库

婚姻习俗

当前位置:首页 > 婚丧寿诞 > 婚姻习俗

婚丧嫁娶 [天津市东丽区其他]

一、婚嫁习俗旧时传统的婚嫁程序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微、请期和亲迎六礼,相沿已久。婚姻由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通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为男女双方说亲,将写有双...

一、婚嫁习俗

旧时传统的婚嫁程序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微、请期和亲迎六礼,相沿已久。婚姻由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通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为男女双方说亲,将写有双方姓名、生辰八字等的庚帖相互交换,俗称“换帖”,又叫“过帖”、“合婚”,如无什么命相之克,双方家长同意后即“做亲”(订婚).双方互换“龙凤帖”,男方给女方置买衣物、首饰等做信物,叫“过礼”或“下聘礼”、“送彩礼”。

婚前男方家长选定两个吉日给女方送去,俗称“送日子”,由女方家长选定一个避开女方经期的吉日。定下来的日期是不能改动的,有“动一动死公公,挪一挪死婆婆”之说,即使结婚前死了人,也要先娶媳妇后出殡。吉日确定后,男方给女方购置新婚衣装.首饰等送去叫“催妆”。因拜天地的时辰多在吉日凌晨寅时,又多在农事已毕的秋冬季节,女方又多是外村的(当村做亲的极少),所以在前一天要找丈夫、子女双全的“全科人”将新娘接来暂住男方近邻家中,名曰“打下处”。接新娘时要送去一整块带肋骨的猪肉,女方将带骨的部分剔出退回,只留下“离娘肉”,连同陪嫁妆奁-并带回,叫“过嫁妆”。接新娘时中上等人家用花轿或马车,贫家用畜力大车。

拜堂,俗称拜天地,由两位全科人主持,二男童提大红灯笼导引,众人将新娘由“下处”搀入男家拜天地的厅堂(多为堂屋),厅堂正中桌案上除喜烛、香炉等外,还设有表示“粮食满仓”的斗和避邪崇的弓箭。新娘要在用红毡或红布交替着铺地的上面走过。拜堂时张灯结彩,鞭炮齐鸣,有的以鼓乐相随,行三拜九叩礼,拜堂后新夫妇牵“同心结”共入洞房。入洞房后新郎用象征“称心如意”的秤杆儿将新娘的盖头挑下,二人对坐,叫“坐帐”,又叫“坐福"。然后喝“交杯酒”,吃“合婚饺子”,饺子故意不煮熟,新娘咬开后有人向:“生不生?”取新娘说“生”,预示“生孩子”之意。洞房外大宴宾朋,亲友要掏喜钱,叫“上礼”或“随礼”。也有的送被面、衣料等,叫“挂帐子”。新娘盘腿打坐,不能下地。晚间闹洞房,一些青年人故意恶作剧,戏谑一对新人,闹得越欢越显示主家“有人缘”,但有时闹得很不文明。闹洞房的走后由婶或嫂辈的全科人给铺炕,俗称“焐被”,往炕上撒些枣、栗子、花生等,取“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着生”之意。也有的是在婚前男方请全科人做被褥时将枣、栗等缝在被角之中的。有的边撒边念唱:“撒个枣,生个小;撒个栗,生个妮”,“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是谓“撒帐”。还有的找弟弟、侄子辈的男童给“滚炕”,意味着“小子满炕”。人们离去,新房必须亮一夜“长命灯”,爱开玩笑的侄子.小叔辈的人还要“听窗户根儿”。

三天分大小,新娘要叩见长辈,长辈要给“见面礼”钱。是日,娘家弟弟或侄子给送“梳头油”,探视在婆家的情况。第四天,新郎陪新娘到娘家看望,谓之“归宁”,俗称“回门”,必须于日落前返回夫家。

过去,一般皆以早婚为荣,明、清时男16岁,女14岁即为法定婚龄,所以订婚更早,甚至有几岁就定“娃娃亲”或尚未出生就定“指腹婚”的。婚前双方多从未见过面,直至拜天地入洞房后揭开盖头方知对方的长相。

传统的婚姻,也有男到女家者,谓之“入赘”,俗称“招养老女婿”或“倒插门”。多为女方父母无子嗣而男方家贫者,男方往往受歧视。

有的穷人因生计艰难,早将幼女送至婆家,以求温饱,形同奴仆,谓之“童养媳”。多到14岁后就“上头”、“合房”完婚,生育后地位始得改善。还有“亲上做亲”的,表兄妹或表姐弟近亲结婚(因有“姑女回家”之忌,不许姑的女儿给舅做儿媳),多给后代造成先天性疾患。

此外,尚有“冥婚”,俗称“说阴亲”,即未婚男女死后因不能进祖茔而走说亲、“结婚”等过场,并骨合葬做为阴间夫妻。

旧社会,男尊女卑,男可三妻四妾,丧妇后可续弦,女丧夫则须“从一而终”。寡妇处处受人视,婚嫁等喜庆场合与祭祀、产房等均须回避,终生抬不起头来。倘因生活困难或公婆虐待而改嫁,婆家往往提出苛刻的条件,并向其新夫家索要大量彩礼归婆家。改嫁时要向公婆叩头告别,向故夫烧“离别纸”,而后回娘家待嫁。婚礼吉时定于晚间戌、亥时,不得动乐,并须于途中搂抱一大树,表示灾难邪祟移于树上,以防殃及新夫,实际是对守寡改嫁者人格的极大污辱。

解放后,旧婚俗逐渐革除,提倡男女婚姻自主。但农村多为经人介绍对象,定亲时,家长与子女意见一致后,由介绍人领女方与其嫂或姐妹等去男方相看家庭情况,俗称“看家庭”,男方家庭予以款待,若中意则继续往来,否则,即转告介绍人中止关系。有的男女先自行恋爱,后征求家长意见,再请介绍人定亲。50年代后期风行拍“订婚照”。五六十年代择偶注重政治条件,婚礼简朴,有的新娘直接步行或骑自行车到新郎家中。60年代提倡晚婚,婚龄由男20岁女18岁改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有的青年夫妇旅行结婚。吉日也多定于“五一”、“十一”或周日等节假日。

按《婚姻法》规定,结婚登记即是结婚的标志,领取结婚证书后即为合法夫妻。但人们对传统的择吉日举行结婚典礼仪式仍很重视,照旧于结婚前一天女方送嫁妆,吉日于吉时(境内东北部为上午10时,西部随市区为下午3时)男方用车(从50年代的畜力大车到60年代的拖拉机,70年代的卡车到80年代的小轿车)接新娘及其送客,届时举行婚礼:鸣放鞭炮后由一司仪主持,宣读结婚证书,新婚夫妇向领袖像鞠躬,再依次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鞠躬,夫妻互相鞠躬后入洞房。

70年代后,出现要彩礼风,讲究什么几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几响(收音机、录音机等)、多少条腿(家具)。80年代后,经济条件、身高.相貌等成为重要择偶因素,婚礼日趋铺张,不仅嫁妆、家具、家用电器等讲究档次,而且接送车辆也攀比档次和数量。90年代更有趋向豪华之势。但区内机关千部与中小学教师等有举行集体婚礼的新风。如1991年、1993年的集体婚礼,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妇联等各单位领导都到场祝贺。

境内回族婚嫁习俗与当地汉民基本相近,但受伊斯兰教影响,有其民族特色:回族女性一般不与其他民族的男性通婚,与回族男性结婚的其他民族女子也必须皈依伊斯兰教。提亲、订婚、结婚等仪式都选在每周五的主麻日举行,主麻日意为“聚礼”,是伊斯兰教的大礼拜,被认为是吉利的日子。

解放后,回族皆遵照《婚姻法>办理婚事,但宗教的婚俗还基本保留,只是回族女性与其他民族男性通婚已不再受到严格限制。

二、丧葬习俗

丧事,俗称“白事”,高寿而终称“喜丧”。旧俗木棺、土葬,丧仪繁琐,以“厚葬为孝”,不论生前是否孝顺,死后丧事却是办得越热闹好象儿孙越尽孝道。

长辈生命垂危时,晚辈守在身旁,谓之“送终”。如此时跟前无亲人或将死时见不到想见之人,则以为“死不瞑目”,灵魂不得安宁。弥留之际,速为之擦洗身体,更换寿衣(俗称“装裹”,多用绸子制作,取谐音“稠子”,可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忌用缎子或毛皮、毛料制作,恐断子或转生兽类),尸首偃硬则不易穿戴,“光着身子走",为人耻笑;也不能让死者“背着炕走" ,即死在炕上,所以更衣后趁奄奄一息时要抬到堂屋正中铺黄色褥子的灵床板上,用白被单盖好,名曰“铺金盖银";头南脚北,脚登北墙,有的还加块坯,讲究“脚不登空”,这叫“停庄”。绝气后烧“倒头纸”,灵床前设供桌,点“长明灯”,以盐碟压于死者胸口,将死者衣被等晾于房上或墙头上。室内镜子全部反转过来或用物遮盖起来,死者脸上盖遮面布,说明人已归阴间,不应再见天日。手中攥几个小烧饼,俗称“打狗火烧”,表示到鬼门关时喂恶犬,可通行无阻。孝子用饭勺敲门上坎“指路”,并用些纸条绑在木棍儿上作“长钱纸”立于大门外的一侧(男左女

右)。请亲邻中的全科人赶缝孝服、封白鞋,家属各按辈份穿孝服,孝子要“披麻戴孝"。还要向亲友报丧,子女要到土地庙“报庙”,无庙的村庄往往用4块土坯或砖搭起代替,为死者问土地报到,以免成为游魂野鬼,往返都要痛哭。来吊孝者,孝子们叩拜相陪,然后跪送孝帽或妇女的孝箍,谓之“破孝”。亡者子女不论辈份,逢人磕头,“孝子头,满街流”,意为老人故去,晚辈有罪,以叩头来向亲友谢罪并请亲友多加照顾。晚间亥时(也有在凌晨寅时的)由孝子捧头,将死者仰面抬入庭院灵棚中的棺内,谓之“入殓”,又称“成殓”。入殓前先铺馆,棺内挂红绸或红布,贫家以草木灰,富豪则以灯心草或香灰铺棺,并用铜钱或硬币摆成北斗七星状。入殓时撤去灵床。盖棺前儿媳、女儿等用棉蘸香油擦拭死者口鼻耳眼手足等谓之“开光”,意使各器官灵敏。尸体周围以草纸、灰包等塞稳,男左女右稍侧头,盖棺时孝子喊“躲钉”。钉棺后,全家举哀,然后孝子按长幼分跪守灵。富者请僧道诵经,超度亡灵。

出殡前夕要给死者“送路”也叫“送盘川”。多在村外西南方向设供桌,摆各种饭食,以“长钱纸”代表死者,放于供桌北椅子上,由女儿、儿媳等为死者敬饭,所谓让死者吃最后一顿阳间饭。而后家属亲友依次拜祭,为死者送路,并焚烧纸牛、纸轿(女)或纸马、纸车(男)及装烧纸的纸箱与彩纸糊的童男、童女等。

一般死后3天出殡埋葬(有配偶在世的要择农历单日)。出殡又叫“出堂”或“发送”,灵柩抬出大门要举行“路祭”,家属亲友拜后长子于棺前将一瓦盆摔碎,谓之“摔牢盆”,俗称“摔老盆”,牢盆乃盛盐之器,人死无用,为人子者,睹物伤情,故摔之。然后起灵,长子扛引魂幡引路,长媳抱罐,众送葬人员相随、妇女殿后,孕妇、寡妇不能送葬。沿途抛撒纸钱以“买路”,鸣放鞭炮以驱邪。到墓地后焚烧随葬品,落棺入穴,再在棺材头处挖--小洞,放入盛粮食麦麸、葱等在内的一小罐,意在让死者在阴间还有粮吃,下代有福好扎根。长子埋第一锹士,其他家属也都扔把土,并往穴内扔些核桃大小的馒头(如用大馒头就掰小块扔),边扔边绕坟穴一周,以示眷恋之意。众人埋土成坟,女眷们抓把新坟土,回家放于炕头席下,以福佑后代。葬毕都脱去孝服。送葬回来的人都要迈过门前的火堆,由全科人分发每人一块糖含入口中再进门洗手,每人抓把小糖馒头,并吃一至数个。葬后3天,晚辈们到墓地烧纸添坟,俗称“圆坟”,葬礼告成。以后逢七必祭,即每隔7天,子女们上坟烧纸,叫“烧七”,但忌“四七”上坟,因与“死期”谐音。一般都重视“五七”的祭扫,七期为止。百日、周年忌日等皆需到坟前祭奠。

老人死后,儿孙们一个月内不准理发刮脸,女眷不得涂施脂粉;百日内不能办喜事(老人生前已订日子另论)。服孝期内春节不贴对联(可贴蓝色对联) ,不走亲访友,不拜年,忌看凿井、建庙、婚嫁、产妇等,以免身上“凶气”冲犯喜庆之事。

旧时有以“不能入祖坟”来区别和惩罚从事贱业的人或非正常死的人。如优伶.娼妓、凶死之人及未婚早夭、妇亡夫前者均不得入祖坟。客死他乡者一般就地安葬,即便尸体运回,也不得进家门,只准放于村外,直接埋葬。仅能买口薄衬(俗称“狗碰”)或用破席一卷的穷人,没有自己的坟地,只能埋于破窑、废墟之类的“乱葬岗”上。

解放后,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建立公墓,丧仪简办。60年代,提倡火葬,亲友送花圈、举行追悼会以示哀悼,臂戴黑纱取代了穿孝(孙辈加一红缨,外孙加一蓝缨,再晚一辈多加一缨的旧俗仍存),叩拜改为鞠躬、默哀,骨灰盒代替了棺木,各乡镇和部分村庄建立了存放骨灰盒的灵堂,节约了大片土地。

回族的丧葬仪式依然保持着土葬、速葬、简葬三大特点,丧期不超过3天。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