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 旧时, 孕妇生产请接生婆在家中接生。孩子出生后,门前撒白灰,门环系红布,示本宅“暗房”,外人戒入。满三日,用洁净棉絮蘸温艾水为婴儿净身,谓之“洗三”。 女婿带礼品到岳父家报喜,返时带岳母縫制的老虎枕头(内装麦子)、汗衫及鸡蛋等。娘家人探望,婴儿出生5天带衣料5件, 7天带7件。外祖母用锅底黑为婴儿打个黑鼻子,谓之“黑狗来”。邻舍亲朋则由妇女送红糖、鸡蛋、衣料等前去看望。满12日,谓“小满月”,祭献送子娘娘。自出生到满月,家人忌晚归,母婴忌出门,忌产妇串门,忌坐.
船乘车,忌肉食。现今妇女生产多在医院,产妇饮食讲究营养,肉、蛋、果、蔬菜等尽可随心所欲。
满月 男孩出生29 天、女孩出生30天谓之“满月”,敬献送子娘娘。婴儿第一次剃头,亲戚朋友送礼庆贺,主家设宴款待。满月后,婴儿随母由娘家父母接到姥姥家住七八天,谓“住满月”。 俗语云“七精精,八灵灵,过了七八糊涂虫”。回去时由女媚接回。临走,娘家嫂子用搽脸粉给婴儿抹个白鼻子,谓之“白狗去”。所谓“黑狗来,白狗去,小孩长到一百一”。并送下蛋母鸡一只,大串饼-一个,小木碗一个。婴儿回来后,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取每家一块碎布,缝成一件衣服)。为防孩子日后难以管教,或图吉利,用红头绳在老虎枕上绑一月,或为婴儿戴百家锁百天,或戴红布缝成的“锁骨联”(红布圈儿),每逢生日加一层红布,一直戴到12岁。
抓周 满周岁, 爷奶父母在院中置一方盒或簸箕,内放笔、刀算盘、饼子等,任孩儿抓取以卜前程。如抓毛笔,谓之长大后读书做官,抓刀子则云日后必为将帅之材,抓算盘会做生意,抓饼子则是贪逸懒做之辈。此俗流行于明、清,今已不兴。
过生日 旧时多给 孩子煮鸡蛋,今人多领其照像留念,购新衣,买玩具。
认干亲 旧时生日硬(算命先生讲究出生时辰与亲人相克)的孩子要认干爹千娘,有的认铁匠,还有的认树或石碾等,今渐消失订婚旧时
订婚 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绝大多数成亲时尚未谋面,或订“娃娃亲”,或指腹为婚。双方交换“龙凤帖”,请算命先生合大相,按十二生肖算是否冲犯,如不相克,则择吉日订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男女双方经人介绍初次见面,如同意则由男方看“好日”正式见面,再择日正式定亲,俗称“作揖”,随媒人携四色礼到女方家,女方也回四色礼。“文化大革命”时期,四色礼多为钢笔、笔记本、毛巾等,后演变为衣服、钱,且金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后,自 由恋爱渐多,告知家长后,仍须找人充媒,按部就班。“四色礼”金额千元,订婚金额3- 5千元。
提亲时,务必查问“门风”,如对方家中、直系亲属或旁亲几代内有患狐臭者,即为“门风不清”,则无论如何命星相合,品貌般配,也万万不能成亲。此俗至今盛行,有此陋俗,贻误许多美满婚姻。
送课书 结婚前, 男方请媒人携礼到女方家问生日,女方为示矜持,一般要媒人往返几次方告。问得生日,请阴阳先生推算结婚吉日,写就课书单。男方抬食箩酒坛,驮小麦秋粮,牵羊提盒将课书送到女方家中。女方回面糕,男方将糕切片,送亲戚家报喜,谓之“表糕”。实际为报婚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送课书简化,三四身衣服,两三个被里布,十余斤棉花,一双枕套等。1980年后,聘礼越来越高,涨至赠“三金”(戒指、耳环、项链),送万元,许多人为此债台高筑。
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婚龄多在十五六岁。新郎头戴礼帽,身穿长袍大衫,外套马褂。新娘头戴凤冠,身着凤袍,下穿绣花裙、 红裤,脚穿绣花鞋,头顶盖头巾。花轿到女家门前,新郎被迎入堂房,开宴款待。宴罢拜别,女方舅父为新郎插金花,披红绸。礼罢,鼓乐喧天,新娘由搀客(儿女双全,属相相合,干净利落,能说会道的中年妇女)伺候上轿,起运嫁装启程。凡过往村庄,遇桥逢井等,专有一男童压一花帖,上写“花红盖之大吉大利”或“天结良缘百年和好”。花轿到门口,鞭炮齐鸣,鼓乐大作,两女眷进轿为新娘粉面,二小童持红灯笼站迎轿旁,两青年抬圈椅将新娘抬至院中。此时,点燃大门两旁两草把,内藏爆竹,顿时雷响,取笑人群簇喧哗,争往新娘头上身上撒五谷、花絮。新郎新娘在天地桌前拜天地、拜高堂、拜新侣。拜毕,新郎以红绸牵新娘人洞房。房内炕上一角放一粮斗,内装麦子,插秤杆,放土棉布、油灯,内藏成双的皂角、石榴、红枣、核桃等。待新郎为新娘揭去盖头布后,新娘到粮斗对角处盘腿而坐。
临晚饭时分,婆婆做好面汤,先由新郎嫂子端一碗面汤向屋四角挥洒,并念念有词:“古垒(lui) 汤,洒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儿多着,女少着,要来来个成材哩,不要耍钱摸牌哩"等等。新郎新娘吃到一半换碗,以示同甘共苦。晚上同辈好友闹洞房,俗称“耍媳妇”。次日黎明,新娘由一同辈女眷带领拜见公婆及同族长辈,娘家人则到男家“唤当日”。第三天,新娘早起扫院做饭。新郎携礼到岳父家“看三”。第七天,娘家人及主要亲戚到男家看女儿,认亲戚。第十天,新娘由娘家兄或弟接回娘家“住十日”,为婆家主要成员做布鞋一双,十日满由父亲送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倡导移风易俗,婚嫁风俗几经变更,新旧夹杂。结婚必须到当地政府领取“结婚证书”方为合法婚姻。“文革”期间,陪嫁物多有箩筐、镐、锨之类,步行或用自行车、马车、拖拉机或乘骡马娶亲,男家仅备一桌一箱一床。宴席有单顶、双顶、五碗饭和圪塔席。舅家上礼二三十元。婚嫁程序中许多繁文缛节被革除。1985年前后,旧礼俗开始拾头,并兴起背媳妇等一些新陋习。聘礼、交通工具、宴席、烟酒、新房摆设互相攀比,购置有自行车、收录机、手表、电风扇、电视机、折叠椅、茶几、缝纫机、洗衣机、电冰箱等。近年还有购买三、四轮拖拉机及影碟机等。娶亲乘卡车、吉普车、小轿车,摩托车开道,三五辆不等。 宴席为冷热十六盘、十八盘,舅家上礼300- 1000 元不等。室内装饰更无等则,许多家庭倾其所有,还要欠下累累外债。
发家 婚后分家, 另起锅灶,择定吉日,娘家及主要亲戚持礼相助,谓之“发家”。娘家拿发面、蒸馍,送锅碗瓢盆,今多为钱款。
上梁 建造新房, 要择吉日“上梁”,卷窑则要“合龙口”。红布缠中梁(砖),正当午时,浓酒浇湿,缓缓复位。祭神上香,鸣放鞭炮。抛洒五谷和梁蛋(圆蛋面食,内包石子)。 亲友赠对联、鞭炮及烟酒肉食庆贺,近年多送银钱。
乔迁 俗称“搬家”。 新宅落成,择吉日设宴庆贺。黎明时自旧宅引火到新居。正午杀鸡祭院,鸡血洒新房院落四周,抛鸡于墙外,再取鸡头与桃条、桑条和制钱,以五彩线缚捆,扣一碗内,凿穿碗底,悬之门楣,以镇邪安宅。亲朋赠食箩、花篮、供品、点心、镜屏等,今多为钱款。
丧葬 老人临终,子女守护榻前,为其洗面净身,剃头刮须。气绝后,换上贴身寿衣,移之正屋,在其胸部压-铜镜,麻皮缚脚,以防惊尸,并用白布盖脸,再烧“ 糊涂纸”,此时方可放声大哭,惊动四邻。旋派人报丧,请风水先生采坟地,安排打墓。在大门外悬挂纸栓(门栓),男左女右,按亡人岁数几何而垂纸须几绺。灵堂全用白布白纸布置,灵前设一小方桌,上供灵牌,摆香、烛、祭品、酒壶等,点燃一盏长明灯。桌下放一瓦盆,供烧纸用,再放一个“遗饭罐”,孝子在灵前吃饭,先拨少许于罐内。灵前铺芦席、谷草,谓之“跪苫”。 并有白纸缠贴的柳木棍,谓之“孝柳棍”,备孝子用。孝子头缠白布,两头垂于胸前,父亡左挽结,母亡右打结,父母双亡打双结。
五世以外侄孙不持孝。儿子头戴麻冠,身穿裰落,白毛茬裤,腰系麻索,称“孝索”,父母有一健在者系一条,双亡者系两条,悬吊腰后。儿媳穿麻衣、麻裙、麻冠、白毛茬裤。父亡者孝子孝媳鞋上沿留毛边,母亡者下沿留毛边,父母双亡上下均为毛边。父母亡一者鞋后跟不糊严。族侄、孙、孙女侄孙辈仅糊鞋口前部。持孝人忌穿孝衣人邻宅。
从亡人咽气到出殡,一般有三五、七日,儿女须日夜守灵,晚上明灯达旦,以免亡人孤寂。
出殡前一天下午,孝子要三迎礼宾,一次送衣帽,二次送糖果点心,最后一次请回。礼宾一般为4人,由本村有学问会唱礼的人充当。迎罢礼宾再迎舅家等主要亲戚。最后到墓地祭后土、祭祖宗。祭献之后,如有父或母先亡者,须用一小木板,上写已亡神主牌位, 长子恭抱于胸,回家放于灵前供桌上,谓之“抱主”。
殡葬前一天晚上,举行上路仪式。先由执事点香-把,绕死者一周后前行,灵门大开,灵前不留人,为死者“出魂”, 办事人,吹手、礼宾、孝子、亲戚次第而行。孝子男去女不去,12 岁以下儿童不去。逢十字、丁字路口,办事人插香,到十字路口或土地庙、城隍庙等俗定地点,摆香案祭品,礼宾唱礼,孝子跪拜,吹手奏乐。毕,念“路引”三遍,同纸马(男)或纸鹤(女)一齐烧掉,泼香米杂饭汤。众人返回,不许回头。整个过程他人不得说话。长媳端香纸盘率众孝女跪于门口哭接。
路引格式,清末民初流传下来的格式一般是:“灵宝大法师,城隍土地司,今照得山西省河东道垣曲县城关镇信男(信女) xxx因病身故,前往阴曹冥府(泰安神州)公干(女写进香),随身携带行李马匹,金银财宝,衣物首饰,所遇关津渡口,凶神恶鬼验票放行,不得阻挡,须知路引行者遵。”后写“牵马引路人X Xx",再是“计开白马一匹,马夫一名,行李俱全,金银万两,冥洋足数,花轿一顶,轿夫X人。”最后是“x年X月x日发”。
上路后,孝子和主要亲戚为亡人穿戴。 上穿三、五、七件绸缎或布衣不等。男多穿衬衣、袄、长袍、马褂,女多穿衬衣、袄、夹袄、大褂、绣花裙。男穿靴戴帽,女穿绣花鞋,戴金银首饰。
穿戴停当,一般要进行家祭,仪式隆重。灵前摆上祭礼,院中摆几张供桌,桌上放礼品,4个礼宾两旁站立,孝子、宾客翩翩下拜。
家祭之后为人殓,即将亡人装棺。铺被、褥、单、枕头,布鸡放枕头两边,皆由儿子准备,新盖被子由女儿及众亲戚准备,此谓“铺儿盖女"。贴身被子,男、女均盖女儿家的,最后一条“蒙头被”女盖娘家的,男盖外祖家的。一般多达十余条,盖单不盖双。用孝布将亡人轻抬入棺,儿女向亡人口中放“口含钱”,并在一手中放几个小饼,谓“打狗饼",另一手攥桃条桑条,以避鬼邪。-切就绪,放冥洋,撒五谷,盖棺严钉,亲人痛哭。后由亲人燃香点戏,吹鼓手唱折子戏为亡人送魂。
次早出殡。亲朋人席,再请抬棺者吃酒席,席毕烧纸祭奠出殡。灵柩起动时,鸣鞭炮,摔丧瓦,哀乐大作, 哭声动天。抬棺队为16抬、24抬,执事提酒壶引路押阵,吹手、仪仗、孝子、灵柩、儿媳、女儿、亲戚等依次相随。长子扛门栓,走孝子队前。子女用数丈白布绑在老杆上“拉灵"。途中,孝子不时转身向灵柩跪叩举哀,沿途撒纸钱,为亡魂引路至坟地,孝子亲友烧纸祭奠。长子下墓穴,用鸡扑墓,察看方位正否,深浅宜否。诸事妥当,众人徐徐放棺人墓,随放殉葬品,一般有长明灯、发酵罐、扁食碗、五色石,富家还有墓志石、纸扎、器皿等物。最后,燃香一把,放至墓窑,俗称“圈气”香。以石封墓口或谷草抱墓口填土起墓堆,插门栓、孝柳棍、花圈,撒五谷,由孝子绕坟一周点泼香米杂饭汤。返家时,门口放一水盆,内放-刀,须净手摸刀后方可人门,以防邪气侵宅。墓志石也叫墓志铭,写亡人经历及全家情况。一般格式如下:
大德望X翁XX暨原配X孺人合葬墓志铭
大德望X翁XX生于X年X月X日X时,殁于X年X月X日。(接写学历、官职、功绩、德行) 原配孺人系X村X家X之女,贤惠淑德,生子X人,女X人,长子XX,娶X村X家X之女XX,次子XX....长女XX许配X村x x.有孙及孙女(一一具名) X人。生活和美,家道昌盛。此皆处土之功也,遂为之铭日:
德高望重,遐迩弛闻,今虽冥居,音容宛在,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葬后三天每日下午,子女、儿媳、侄男侄女点汤至墓地半路。第七天祭“头七”, 至“七七”结束。第一天下午到坟上祭献,晚上儿媳、女儿侄媳在门口哭接,并倒一碗汤于地。当日中午到坟地祭献。三七、五七、七七,主要亲戚也要携礼品前来祭奠。
死后过百日、上新坟。 三年里过年不贴红对联,只用其它色纸。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孝子亲戚大祭。三周年为最后一个节期,亲朋毕至。当天下午贴蓝纸对联,孝子、亲戚穿孝服上坟摆供焚香,晚上女眷在大门口泼汤哭接。次日即谓喜事,贴红纸对联,牌位换红纸,衣、帽、鞋全换他色,不再举哀,叫“除服”或“脱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革故鼎新,丧葬习俗渐趋简化。一般三日埋葬,吃一顿便饭了之。孝子臂戴黑纱,不穿白衣。1985 年前后,旧俗渐复,吹手复出,且大事铺排,还新增了搭柏门、请礼宾、盖板罩、乘车等,一般丧葬费在5000元左右。
上一篇:对个别人送的绰号
下一篇:礼仪交往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