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域广、人口多以及历史上多次移民、多次官方“移风易俗”等影响,平度境内的丧葬礼俗在不同区域也存在和出现了不同的差异,一些丧葬品的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简化,但总体框架基本完整,大致程序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压寿
制寿衣 俗称做“送老衣裳”。过去,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俗称“喜丧”。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保健意识的增强,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年至七十而亡者已是少数,提前制作寿衣之俗也渐消失,个别制作者在时间上也大大推迟了。
旧时缝制寿衣所用衣料、数量、样式,因家庭贫富差别而有所不同,但按习俗,无论亡故于什么季节,因为要到阴间,都要以棉为主,且含“绵绵不断”之意。忌用“缎”,因为“缎”与“断”谐音,有断子、断后之嫌。也忌用皮制品、毛织品,否则死者在阴间会被误认为兽类,下辈子不能托生为人。
寿衣颜色男女有别,男性多为天蓝色,以示死后能着蓝色衣服升入天堂;女性以青蓝、古铜、豆绿等颜色为主。所备寿衣须为单数,意为丧事不能成双。衣裤有三套,即内衣、中衣、外服,多者可达五套、七套不等。富裕之家多求华美,家贫者以假领、假腰代替,配足其数。
做寿衣时,要由儿女双全的“全美人”制作。儿女不能啼哭流泪,如果泪水滴到寿衣上,死者穿后会经常想念儿女,无法安宁。缝寿衣时的针线,末端不能打结,以免死者在阴间结疙瘩。无论内衣外衣,一律不用纽扣,只用布带绑系。做好的寿衣放在衣柜里,留待死时穿用。乡村为老人缝制寿衣的习俗延续至今,但逐渐减少;城镇居民则基本到寿衣店临时购置。寿衣多为唐装款式,先也有中山装和西装。
做寿材 人死之前打制的棺材称“寿棺”或“寿器”。20世纪50年代前,一般人到70岁左右,就要积攒钱财准备寿材。民间将寿材视为吉祥之物,把寿棺称作“长寿棺”,认为给老人预做寿材可使其健康长寿。还有的认为“一咒十年旺”,老人重病久治不愈,做喜棺冲一冲病就会好。无儿送终的老人,更是早早为自己做好寿材。寿材木料,依家庭贫富而定。平度富裕家庭多用上好木料打造,普通人家多用杂木,贫苦人家只能是柳木薄皮材。寿材木料以柏木、桐木为最佳,结实耐沤,经久不烂,可长久保护尸体。楸木、椿木、红松、黄花松次之,杨木、柳木最次。
寿材样式,一般长2米,两头大小不等,前宽后窄、前高后低,大头宽1米,小头宽0.8米,高约1米,有圆头和方头两种。寿材由底、帮、天三部分组成。打制寿棺的最后一道工序叫“上底”,即棺材插起四帮后,需将棺材底口朝上,把棺底用钉钉牢,然后再翻过来,叫“翻棺”。翻棺时,主家需犒赏工匠。棺木多漆黑色或枣红色,且要油漆数遍,直至乌黑油亮。打制好的寿材存放于厢房或草棚内,棺前挂一红布条,以示 “喜棺”,以后每年用桐油刷一遍。有的老人每年都要亲自为自己的棺木刷油,一边欣赏自己的寿材,一边炫耀子孙孝顺、生活美满。放置后的寿材,忌讳敲打棺盖,民间认为敲棺盖会惊动判官小鬼来此摄走老人的魂魄,折老人的寿。
修寿坟 人死之前修建的墓穴称为“寿坟”。旧时,人到老年或病重时,有的人家便开始筹划建造寿坟。修造寿坟,重要的是挑选墓地,俗称“阴宅”。寿坟,被视为死者居住的房屋,民间认为墓地风水好坏,决定着子孙后代的命运,故选择墓地要请风水先生精心勘选。
寿坟,一般为“窜棺坟”,墓穴四周用砖垒砌,再用石灰掺青色摱平,雕饰图案,顶部起碹,用三合土夯实,一头留门。墓穴长宽大于棺材,留出放棺空间。修寿坟也要在闰月的年份里进行。寿坟修好后,里面放入石头,将坟丘堆成平顶,以示寿坟。修坟须在夫妻两坟中间隔壁上留一灯窝,除放长明灯外,传说也是夫妻对话的传声口。
二、确定主丧人
亦称“总管”。家人在病者危重之时,就要提前与族中长辈商量确定好主丧人。主丧人通常是请族中威望较高的人或是村里懂此礼俗的人担任。由于丧葬期间儿女们没有心思且不便处理其他事务,故丧主家庭的所有礼仪,都有主丧人与丧家长子商量确定,并组织实施。一般一个老的去世,要找男、女各一人主丧;两个老的都去世,要找男、女各两人主丧。男主外,女主内,按照各自职责,分别组织人员进行报丧、火化、布置灵堂、缝制孝服、选挖坟穴、买菜备物等各种事宜。
三、送终
当尊亲病危之时,儿女要停止劳作或工作,守候在老人身边,日夜轮流看护,并要通知近亲前来探视,以见“最后一面”。如果见不到最后一面,儿女会被视为“不孝”,亲戚会被视为“失礼”。若病人住在医院,按当地旧俗,临终前要赶紧回到家中,不能死在外面。否则,尸体和骨灰不能进家门,灵棚也只能搭在街门外。若在家中病危,咽气前,儿女们要全部到齐,为病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为其穿上“送老衣裳”。
之后,要将病人移至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古语说“寿终正寝”,其意是死时须在“正寝”,正寝即家中的厅堂,平度叫“正间”,这是家中供奉神位的地方,因此最为神圣、也最容易与祖先沟通。搭灵床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死者年龄大、子孙满堂,灵床可高些,用两条长凳平行排列,架门板于其上;年轻无子,灵床必须矮放,以土坯将门板垫起即可。灵床上铺送老褥子,摆送老枕头,然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两侧帮扶,将病人抬上灵床。头的位置,如按正房可头东脚西(也有头南脚北的);按地脉走向,可头高脚低。移到灵床后,亲属日夜守候,时刻不得离开,使其度过弥留时刻,这对亲人谓之“送终”,对病人谓之“挺丧”。病人临咽气时,守在身边的子女和亲属要大声悲喊:“爹(娘)别走哇,别扔下俺不管啊!”直到咽气,谓之“叫魂”。但在病人咽气之前,只喊不哭,指路之后方可哭泣,眼泪不能掉到死者脸上,否则以后将永远梦不到死者。
如果病人在未来得及梳洗更衣的情况下突然咽气,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也会被视为“不孝”。不仅如此,若病人死在炕上,民间认为死者的魂魄便留在了炕上,这对死者、生者都不吉利,须要“拖魂”。拖魂的讲究也很多,旧时拖魂必须要将死者魂魄从梁头上拖过,因为死者已为鬼,不能再走人门。现在,家家的房子都吊了顶,梁上已不能过,张戈庄一带便拿来一把锯,将锯中间的横梁算作“梁”,然后用高粱杆夹一黄纸,在死者的炕上反复拖拉、呼喊后,从“梁”上拖过,由长子将象征灵魂的黄纸背到正间死者遗体旁放下。古岘一带在第二天晚上发盘缠前拖魂,由主丧人手拿“拖旗”(即在高粱杆上卷一烧纸),在死者躺过的炕上拖拉,直到卷起的烧纸自动展开。若没有展开,说明死者的灵魂没有附上,另要找来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或其他爱物,在这些物件上拖拉。“拖旗”展开后,拿一擀面杖当“梁”,再从“梁”上拖过,由子女抬着放到长子的背上,背到土地庙里放下。祝沟一带则由“山人”手持“拖旗”、孝子抱着火红公鸡拖魂。
此俗为旧俗,弊端明显,很难操作。因为病人是否真的到了咽气之时,一般人很难判断。民间通常的判断方法是,抬头纹展平了,腿脚伸直了,原先浮肿的地方消肿了,手腕处的脉搏上移了等。但是,这些方法并不十分准确,以致时常出现将病人抬到灵床之上,却久不咽气,甚至病情好转,又再次抬到炕上的尴尬之事。不仅尴尬,更是对病人的极不尊重。所以,人们对这一旧俗进行了较大改革,特别是“更衣”、“移灵”,如今已多改在病人咽气后进行。
四、小殓
病人断气、更衣后,要使其仰卧,为其“开眼”和洗脸,意思是开开眼好看路(亦说死者若不开眼,下辈子定是瞎子),洗洗脸好见人。方法是象征性地用棉花蘸香油或清水,在死者眼上、脸上左右各转三圈,且要不断念叨:爹(娘),别害怕,给恁洗洗眼(脸)。洗完后,将棉花团放到死者的头旁。之后,要将一银制小鱼或硬币塞进死者嘴里,俗称“擎口”,以示含银而去,后人旺发。最后,要在死者脸上盖张烧纸,一防灰尘污染,二避孩童所视,三防死者淤气喷发。
死者的一只手里攥着钱,另一只手里还要拿着“打狗鞭子”和“打狗干粮”,即用一桑树枝条,一端用白线系上五色布条,再系上一串碎馒头和一小袋芝麻(城关一带要再系上7个枣、古岘一带还要系一小袋麸子,崔家集一带的打狗干粮里要有头发茬子和棘针等),然后放到死者手中,并用生铁压住死者胸口,以免“诈尸”。据说人有三魂六魄,人死后六魄即散而三魂未散,一魂驻守尸身,二魂转世投胎,三魂西天朝佛。西天路途遥远,又多恶犬、顽猴拦阻,须用棒子和弓箭驱赶,或用干粮塞狗嘴、用枣喂猴子。干粮里的头发和棘针,是让狗一时吃不下去,拖延时间,便于阴魂通过。麸子是过蚂蚁山时喂蚂蚁的,芝麻喂鸽子。
五、指路
小殓之后,要为死者进行第一次“指路”(第二次指路在发盘缠时)。此俗差异较大,南村一带的做法是,小殓结束后,由主丧人带领丧家子女,手持事前准备的纸马等,到街头路中烧“倒头马”。主丧人点燃谷秸草和纸马等,念叨:“骑上马儿蹬上蹬,上沿下沿不放松”,然后由长子站在高凳子上“指路”。张戈庄一带的丧主家人不出街门,在天井里放一桌子,并扣上一个黑碗,由长子手持长矛,围着桌子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口中念叨:“爹(娘),放光大道向西南(即移民前的四川或云南老家方向),甜处安身,苦处使钱,呜——呼!”,连呼三遍后,用长矛将黑碗捣碎。古岘一带的道具不是长矛和黑碗,而是半升和擀面杖。做法是,一边用擀面杖在半升内上下冲闯,一边念叨:“一闯金,二闯银,三闯闯开天堂门,爹(娘)朝西南走。”崔家集一带在第一次指路时,为不吃斋的人念叨:“爹(娘)向西南,甜处安身,苦处使钱”;为吃斋的人念叨:“爹(娘),放光大道向正西,走金桥,踩玉石,一对玉女来接你”。除为吃斋之人的灵魂向正西指路外,平度也有一些家庭向正西指路,说是他们的祖先系从山西移民而来。灰埠一带要先把堂门关起来,指完路后再用长矛将堂门拥开。祝沟一带则要在家里、天井里和土地庙前指三回路。
六、报丧
报丧要向两部分人告知。一是村邻。尸体安置停当后,不论白天黑夜,要赶紧在街门口鸣放鞭炮,告示村邻,家有丧事。然后制作纸幡,俗称“招魂幡”。纸幡要根据死者岁数选择纸张多少,阳寿一年,取纸一张,外加“天”一张、“地”一张,然后将白纸裁剪成连在一起的孔钱状长条,用长杆挑起,写上死者姓名年龄,并按男左女右悬挂于街门一旁。现不少人家已改用白纸条代替,既用于招魂,亦用于告丧。二是亲友。人死后,丧主必须立即差人,分头去外村亲友家报丧。如死者为女性,须立即向其娘家报丧。见面后跪倒磕头,声言“某某于某时病亡”。娘家人得信后,立即赶去查看,看看是否属于正常死亡,如同意入殓或火化,方能进行。过去,大户人家或书香门第多用讣文或讣告,平常人家则传口信。报丧人每到一家,不能进门,但要吃点饭或吃袋烟,不得空口而归,否则对双方尤其对被通知人不利,日子会因此而败落。现在,得益于发达的通信技术,民间的报丧形式也大为简化,一般直接改为电话告知。
七、报庙
也叫“上庙”,就是把死者的鬼魂送到土地庙里。据说阎王爷管人生死,土地爷是其手下的地方官,死者鬼魂见阎王前,要先在土地庙羁押三天,三天后才能出殡下葬。因此,平度民众多讲究三日出殡,最讲究的要七日出殡。三日分“大三日”和“小三日”。中午以前去世的,为“大三日”;中午以后去世的,为“小三日”。若晚辈去世,因上有老人,须当天或二日出殡下葬。火葬制度实行以后,也有一些地方和家庭(如大泽山、店子等地),不再实行三日丧葬习俗,无论长辈和晚辈,均当日死亡当日火化下葬,有的当天甚至连亲戚朋友也不通知,亲戚朋友在“五七”时参加祭拜。
八、戴孝
学界称之为成服。丧服是丧礼习俗中最核心的内容,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它是五礼中的凶礼,称丧服制度。它根据与死者在血缘、姻缘方面的亲疏远近,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分斩缞(cui)、齐(zi)缞、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服”制。
丧服来源于民间,后被统治者确定和利用,成为上层社会和民众遵行的一种规范。但是,民间在实施丧服文化时,难以生搬硬套,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进行。平度也是如此。
九、守灵
死者咽气后,要设灵堂,在灵前摆上供桌,桌上摆放香炉、蜡台、长明灯和鸡、鱼、肉以及馒头、蔬菜等供品。去世一个老的,供5个馒头;两个老的都去世,供10个馒头。桌前摆上火盆,然后开始在盆内烧纸钱,焚香,点“照尸”灯,也叫长明灯。子女按男在头女在脚,分跪灵床两侧,为死者守灵。
守灵期间,要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喝粥吃素,日夜守侍灵前,以尽孝道。要不断地焚香、烧纸、添油,保证香不断、灯不灭。要严禁狗、猫从灵前走过,以防死者“起尸”。要随时陪伴前来吊孝的人一起恸哭,磕头谢孝。民间传说,如果父母死后子女不哭,后代就会出现哑巴。受此俗影响,许多子女在父母生前并不孝顺,却在其死后哭得像模像样。
十、奔丧
俗称“哭道”。旧时,平度有“养个儿,好上庙;养个女,好哭道”的俗语。凡死者临终时,未能守护送终的女儿、儿媳、孙女或者比较亲近的女晚辈得到凶信后,即来奔丧。临近村子时需且哭且行,以避不孝之嫌。也有说是为死者招魂引路的。据说人死后,魂飞无依,四处飘荡,此时有人啼哭,能引导游魂,返回灵堂,归守尸身。家中女眷听到哭声后,要哭叫着急奔村外迎接。双方相逢时,相互单腿跪拜两次。然后,来者在前,迎者在后,一同哭入灵堂。现在,通信技术的发达也使这种为补“遗憾”而进行的风俗渐渐消失。即使一些远在外地的亲人不能回来“送终”或参与其他仪式,只要赶回出殡下葬即可。实在回不来,寄点钱来也算尽了孝心。
十一、火化
火化须与殡仪馆联系,由医院、村里或居委会出具死亡证明。火化的时间因时、因人、因地而宜,差别较大。多数在当天或第二天进行,也有在第三天上午进行的。尸体由白布或尸袋包裹,由灵车或其他交通工具送往殡仪馆。
在殡仪馆里,子女或亲属要点燃香火,并叮嘱或打点司炉工,请其务必将炉内打扫干净。火化时,要将包裹的头、脚松开,并在尸体缓缓进炉时放声大哭。骨灰盒由家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经济条件选购,价钱从几百到几千、上万不等。骨灰盒装好后,由长子抱骨灰、次子抱遗像,一路乘灵车回家。
如果病人是在老家去世的,儿女不便出门,要请族中他人送逝者火化。回家后,骨灰盒有的不进家门,而是在天井(如李元、崔家集等地)或街门口(如旧店、古岘等地)按男左女右搭设灵棚,将骨灰盒放在灵棚内,以备亲朋好友吊祭。有的放回堂屋正北祭拜,殡日黎明前移至院中灵棚。吊祭时,一般孝子在灵棚陪祭谢孝,女眷仍在屋内陪祭。
十二、吊孝
也叫吊丧、吊唁,是亲友对死者的一项祭拜仪式。吊孝分分散吊孝和集中吊孝。一般从亡者去世开始,亲朋好友得知后便陆续前来吊唁,是谓分散吊孝。集中吊孝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的祭拜活动,一般在第二天发盘缠前和第三天上午举行。平度讲究“喜事请,丧事拱”,意思是喜事要请你你才可以来,丧事即使没有通知你,你知道了也要主动来。“拱”,在当地为主动向前的意思。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丧事的举办是何等的重视。
吊丧习俗在平度民间由来已久,虽在不同地方有所差异,但主要内容和形式大体相同。首先,吊丧者一般都需携带礼品,如烧纸、花圈等,现在不少人则直接送钱。对此,丧家要安排专人进行登记,书写“吊簿”和“包袱纸”,并将“包袱纸”在送盘缠时一并烧掉,以请死者“查阅”。其次,吊丧者须向死者行礼。有的是跪拜,有的是鞠躬,视各人身份地位及与死者关系而定。平度讲究死者为大,晚辈、至亲须行跪拜礼,这是对死者表达最后的敬意;远亲、左邻右舍、平辈、朋友、同事,也大都行跪拜礼,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行鞠躬礼。跪拜礼一般是“一拜三叩”。古岘一带是“一拜四叩”,说是“神三鬼四人一个”。第三, 吊祭时,死者亲属要一旁陪叩。来人时,会有人高声提醒:“客(kei)到——”,孝眷要赶紧跪地哭泣。吊祭完毕,也会有人提醒:“谢——”,死者亲属要趋前跪拜,谓之谢孝。第四,至亲好友吊丧时必须哀哭,尤其是女眷。
十三、送盘缠
亦称“发盘缠”。按旧俗,长辈死后的第二天晚上12点以后才能到土地庙前送盘缠,现在大都改在晚饭后进行。届时,丧家所有家族成员与亲戚朋友先报全庙,然后送盘缠。
送盘缠的开始仪式和报庙差不多,也是鞭炮开道,由主丧人夹着一个木盘子前面引路,其他人尾随其后。不同的是,送盘缠要带很多香纸,且要有扎制的纸马、纸车、纸轿以及车夫、轿夫、金童玉女等。扎材一般由闺女家负担。
临行前,车夫和马的口、眼、鼻、腿、腚、身等部位要“开光”。开光口诀由十三字组成,如“开口光,开口光,开开口光吃四方”、“开眼光,开眼光,开开眼光看四方”、“开鼻光,开鼻光,开开鼻光闻四方”、“开腿光,开腿光,开开腿光跑四方”、“开腚光,开腚光,开开腚光拉四方”、“开身光,开身光,开开身光亮堂堂”等。
到达土地庙后,再为马“开绊”(原先的马腿是拴着的),并为金童玉女起名,嘱咐他们要好好伺候死者,否则要挨鞭打等等。然后,将扎制的车马“套”起来,将“包袱纸”以及写好封皮的纸钱,装入车内,车夫置于车前。
之后,主丧人要将一桶水浇洒在土地庙周围,用一根绳子将土地庙围上大半圈,在西南(或正西)向留一口子。死者长子把一张折叠的烧纸放在土地庙里内转一圈后,随即背在身上,由其他儿女照扶着,走过铺在苇席上的6尺白布,先将烧纸放在椅子上歇歇,然后再踩着椅子将其放到轿内,道是招抚亡父(母)的灵魂过河、过桥、上轿,且要不断念叨:“爹(娘),别害怕,过河了(过桥了、上轿了)”等安慰语。
接下来,要进行第二次指路。死者长子站在高凳上,手持长矛(或向日葵秸、长木棍),按住车马,开始点燃纸钱和车马轿等。随着噼里啪啦的着火声,长子面对西南方向,大声呼喊:“爹(娘)!光明大道向西南(或正西),甜处安身,苦处使钱,呜——呼!”,连呼三遍,并不断叮嘱:“爹(娘),拾掇好您的钱”,直至纸钱、车马等完全焚尽后,叩头返回。古岘一带须在纸钱、车马基本烧完后方才指路,说是如果烧不完,死者带不走。民间传说烧车马时,如果将细箩罩在幼童眼上,向西南方向隔火张望,他便能看见死者骑马或乘车急奔而去的影子。
十四、迎旌
旌,亦称铭旌,好比是死者进入阴间的“介绍信”。无论死者的家庭穷富如何,都要题写“铭旌”。铭旌,一般用高2米、宽0.8米的红绸或紫色绒布做成,上书死者官衔、功名、姓名、年龄等。普通铭文一般由“显考(妣)X(姓)公(君)讳XX(名字)享年XX(岁数)之铭旌”等文字组成。铭文两边为直立龙蟠立柱,下方为“八仙图”。
铭旌一般由大女婿家制作(同和一带则是由女丧主的娘家送旌),丧家在第三天上午迎旌。迎旌时,大女婿提前持旌站在村口,主丧人要带领孝子、孝女,抬着供桌以及香炉、蜡台、供品等前去迎接。看到旌后,铺毡,大孝子磕头,起来走一会,再铺毡、磕头,每次三个头,最后到旌前铺毡,大孝子向送旌人磕三个头,把旌接过来,放到旌架上,由帮忙者抬回。送旌女婿一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拿出几十、几百不等的钱来,打赏帮忙者。
抬回后,要将铭旌放入旌棚,若无旌棚,可安放在显著部位或悬于灵棚正中,然后请宾客拜旌。拜旌时,先由女婿开拜,女婿特别是大女婿,一般要行三拜九叩大礼。此时,因为大女婿还是客,不必穿戴孝服,但三拜九叩之后,要穿上孝服,再上前三叩首(或四叩首),其他人行一般礼即可,孝子跪陪于旁。拜毕,孝子行俯匐大礼为宾客送行,谓之酬宾。宾客受礼时于左旁揖还。
十五、大殓
即将死者遗体装入棺内。大殓时间各地不一,平度一般在人死后第二天天黑之前进行(也有在第三天上午进行的)。届时,要请有男有女、夫妻双方健在的“全美人”帮忙。入殓前,先在棺底撒层石灰或草木灰,铺一层谷秸,再铺上一层黄豆渣,忌用黑豆。棺材四角要放上钱、栗子和枣。之后,摆上枕头,将死者遗体连褥子托起,放入棺内,并反复念叨:“爹(娘),上炕安身啊!”等安慰语。入棺后,子女们再次轮换用棉球在死者脸上象征性擦洗,并为死者盖上被子,放入生前爱物等,遗体周围用香塞实。之后,将棺材盖虚掩,待第三天死者复苏无望,即行合棺,并用七根长钉(俗称子孙钉)将盖与帮铆紧,俗称“杀钉”。此时,亲属高叫“爹(娘),躲开钉子啊”。最后将棺缝以油漆调石灰封严,合棺礼毕。
十六、开圹
死者生前未做寿坟者,子女要为其选择墓址,并于下葬当天日出前,由主丧人带领身穿孝服、手抱公鸡的长子来到墓地,焚烧纸钱、祭酒叩头,然后掐破鸡冠,将鸡血滴洒在镢头上,手握大镢,在选中的坟地上,一边刨土,一边念叨:“一镢金,二镢银,三镢刨开俺爹(娘)的门”。刨完三镢后,将镢交给开圹做坟的工匠,由他们按照指定的尺寸和方向将坟坑掘好,用砖石垒砌。砌坟时,在坟坑四角各置一枚铜钱奠基,以示房基安在钱堆上,有用不尽的钱财,享不尽的富贵荣华。坟坑一般朝着江河等有水源方向,中午之前将坟做完。提前修好寿坟的死者,也要在日出前将坟上土石掘开,扫净坟内泥土。最后,请丧主长媳娘家的男性“望坟”,中午派人为其送饭,直到出殡队伍到达以后方可离开,以防有人使坏,将破砖破瓦等不吉之物扔到坟里,影响后代兴旺。
上一篇:新疆各民族的丧葬习俗
下一篇:平度丧葬风俗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