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文化专业库

丧葬习俗

当前位置:首页 > 婚丧寿诞 > 丧葬习俗

蒲城西片丧葬习俗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对于人去世,在蒲城与富平交界这一片,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习俗。有的已经不多见,有的依然保留,有的已经没有了踪迹。不过依然可以看出古礼古风的...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对于人去世,在蒲城与富平交界这一片,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习俗。有的已经不多见,有的依然保留,有的已经没有了踪迹。不过依然可以看出古礼古风的遗存。

image.png

一、割货、看匠人:

老人生前,儿女都会为老人提前准备好棺材和老衣,棺材以柏木最佳,板厚二至四寸,大多做二寸五分,俗称“柏木二五子”。在用材上,用四块板称为“四页瓦”,八块板称为“八大块”,十块板则称为“十合子”,十二块板称为“十二圆”。棺材两头刻字画,男性棺材大头一般刻“寿”字,小头刻“贯钱”;女性棺材大头一般刻“福”字,小头刻“座莲”。后来柏木不太好找,条件好点人家以松木代替,只是前后挡板采用柏木,到了七八十年代,泡桐大量种植,这种树木生长快,成材时间短,一段时间也成为当地老人寿材的主要材料。解放前大财东家或者官宦人家会有内棺外椁,普通百姓就只有薄棺一口,有点经济实力的会有重底重盖。近年来市面上买来的棺材都基本上配有重底重盖。我们家老爷(曾祖父)六十多岁家里已经给其准备好了松木棺材,没想到老人家高寿九十三岁,棺材做好架在楼上直放了三十多年。

做棺材在我们当地俗称“割货”(音guo huo),“货”就是棺材的俗称,以前来说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儿女在准备好材料好,还要请有经验的木匠师傅上门来做,在货快要过好的日子,女儿女婿等还要专门来“看匠人”,要拿四色礼,主要有点心、茶叶、被面等,以示对匠人的重视和尊重。主人家也要办宴席来款待匠人和来客。以前的时候,民间传说匠人都会一些鲁班书中的秘术,如果招待不周,会在做的器物或房子里面施术,导致主人家庭和财运都会出现问题。我们村中有一家老财东家房子后来在拆的时候发现柱子下面的柱顶石上面有一个茶杯大一个小坑,里面放了一堆谷,人家就说是当年匠人施的鲁班术。谷物放在石头里,那是肯定不会生根发芽,寓意“不生”,所以房屋几位主人都没有儿女,过继他人为嗣。

二、老衣:

老人寿衣,俗称老衣,旧时男为长袍、短褂、礼帽,女为绣衣、套裙,单、棉三至五身。近年来寿衣男为制服、大衣、瓜皮帽或沿帽,女为大襟或对襟袄、大裆裤以及衾被等。以前的时候老人身体尚好的时候自己准备或者儿女已经予以准备好。记得祖母在六十多岁都已经给自己和祖父亲手缝制好了老衣。她的老衣包袱里面包括盖脸帕帕、绑腿带子、腰带、帽子,鞋袜,枕头等都全部准备停当。由于祖母也比较长寿,后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好的布料也越来越多,祖母自己的老衣棉袄,自己亲手都缝了三次,前面的觉得不是太好,后面就直接改成棉衣自己穿了,直到了八十多岁做不动了就没有再换,她也高寿九十八岁。而以前听说有位老人,六月天气快要不行了,家里人就将老衣早早给老人穿在了身上,穿上了好几天都还没有咽气,老衣有单有棉,老人虽然弥留,但还有知觉,大热天也是苦不堪言,直到他女婿来看望,看着岳父在活受罪,里面的虱子臭虫跑来跑去,女婿就将老衣脱了下来,挂在门口的绳子上,拿了把扫炕笤帚将老衣的狮子臭虫一层层的扫到地上,当时人们都当一大奇闻来谈论。

三、烧倒头纸:

老人即将去世的时候,就会喊人到纸扎店买车车,在门口焚烧,方便老人灵魂上路。另一个就是要烧倒头纸,按照以前的习俗,快要咽气的时候,就要找人给老人理发、洗脸、洗脚,穿好老衣,然后抬到凳子上,等咽气后,就在院中烧纸若干,称之为倒头纸。在兴镇周边村落,以前副业主要以造纸为业,所以家家户户都有切纸用的凳子,凳子长两米五左右,宽一米左右,凳子面上中间有一个宽两公分,一米长的缝子,方便切纸的时候,刀不会切到凳子上。即使没有凳子的家庭,也会在老人去世当天,去找人家邻居借来使用。凳子摆好位置,即将去世的老人会穿好老衣,咽气后停放在凳子上,有的以为咽气了,直接抬到了凳子上,亲人们都把帕帕给遮到了脸上,开始放声痛哭。没想到过了半天功夫,老人自己把脸上的帕帕摘了下来,坐了起来,又活了几年的都有,所以古时候的停尸三日还是有非常科学的。

四、查殃、出殃:

 旧时,有人去世,会请先生“查殃”,根据去世的时辰推算何月日何时“出殃”,俗话说“有殃无殃,出出无妨”。“殃”又称回煞,是去世的人回到家中做最后一次告别。据说这个回煞很厉害,人碰见人死,兽碰见兽亡,碰到树上枝枯叶焦。所以我们当地说某人没精神的时候,都会说这个人象殃打了一般。到“出殃”的时候家里要把吃喝粮食都要遮盖起来,生前炕上的铺盖用具也得收起来。门口要用芦席挡起来。到了算好的时辰,提前会在厅堂、灶房、逝者居室等处筛了细灰,过了出殃的时辰,进去看的时候,就会发现灰上会有麻绳印、铁绳印和类似动物蹄印等。据老人传说,属什么的会留下什么的蹄印,也会留下阴差押送路上的铁链,麻绳印。这种习俗直到八九十年代民间尚有遗存。现在来说,程序简化,有的是去世前灵柩侧放一碗水,出殡泼于门前,称之为水殃,有的也基本没有了这样的习俗。

五、看穴:

老人去世,农村现在大多数都是土葬,以前都是去世后才开始找人打墓,很少有砖箍墓的。现如今开始流行水泥墓,也节约了很多时间,也方便很多。以前的时候,老人去世,除请风水先生“查殃”之外,还要“看穴”,风水先生利用罗盘,点好穴位,定好山向,阴宅风水学中有“二十四山向”之说,即在墓地选好位置,定好方位,才可以进行挖土打墓。我们蒲城西片当地一直流传着“头枕菩萨山、脚蹬华山”,所以墓葬基本都是东南西北走向。看穴又称为堪舆,古代来说,风水之说都比较重视,记得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一户人家男女都擅长堪舆风水之术,包括家里的媳妇女儿都能说上一二,后来男主人去世,棺木抬到半路上,弟兄妯娌几个都认为他们选定的才是最好,争执不休,不得停棺暂厝等候,直到数十年后,才最终选定了墓地下葬,而暂厝棺木周边他们子孙都已经聚而成村。

六、偷丧、记埋:

老人去世以后,我们当地一般都是停灵六到七日,有特殊情况会提前,比如农忙、喜事,都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普遍还是一周的居多。停灵这几日,一方面给打墓准备充足的时间,另外一方面给吊唁和在外地还没有到家的留一个缓冲。旧时八十以上都算是喜丧,越是年纪大越要停放的时间久一点,以示后人的不舍。由于天气阴雨或者炎热等特殊原因,提前几日将棺木送入坟地埋葬,称为“偷丧”埋人,坟地里坟头也只起一小半,等正式出殡那天再把坟头攒起,称之为“记埋”。 年轻人或者在外面意外身亡的以前的时候都讲究下午埋人,也称“偷丧”埋人。而以前的时候,讲究未出嫁女子或者没有子嗣的媳妇也都不能进祖坟,所以就有了“钻埝咕噜”这一讲究,就是在埝下直接打窑埋进去。解放以后,这样的旧俗也就没有了。

七、暂厝:

旧时还有一种情况,因去世之人儿子在远方未能归来,或者留下的媳妇已有身孕,但孩子还未出生,另外一种就是家中突遭变故,无力营葬。只能暂时将亲人棺木在家中找个位置用胡基封存起来,等候亲人归来或者孩子生下来才埋葬。这种方式我们当地方言称之为“丘”起来,实际字面应该为“厝”,比如两蒋父子、抗日名将孙立人灵柩在台湾都是暂厝,意思为“不葬大陆,棺不入土!”也有一些人因为家庭传统和习俗,比如我们外家曾外祖母去世就在房下放了好几年,直到三周年的时候才出殡下葬。

八、小敛、糊门、跪草、斩衣:

 老人去世,沐浴净身,穿好老衣,停放于凳子之上,称之为“小敛”。人去世后,一般灵侧会放长明灯一盏,镜子一面,长明灯为去世的人照亮阴间的道路,镜子也是为逝者照路的意思,另外也有防邪秽的意思。青壮年去世,以前的时候会放一个纺线的铁锭子,也是起安魂作用。灵前另外要铺设麦秸杆,也称麦草,传说古时候母亲生育会铺上麦草,孩子降生在麦草上,因此去世后儿女要在灵前铺设麦草,跪在上面,称为“跪草”,以示不忘养育之恩之意。家中有人去世,邻居及本家一方面都会闻讯赶来,主事人也会进行安排分工,一些老人也会现场协助。比如报丧的、打墓的、灵前的,锅上的,都会提前安排。这时候帮忙的就会安排人糊门,制作孝帘、麻冠、纸棍等丧礼用品。糊门一直来说这样讲究,如果父去母在,就糊上半截,留下半截,母去父在就相反,如果父母都已去世,那就要全部糊白,如果轻壮年男女去世,门则用方块白纸糊成菱形。孝帘是孝布底部衬以麻纸糊成,剪裁成枷锁状,前面开口系绳,又称“斩衣”,前后上书《诗经》四句“哀哀我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大概意思是父母生下我抚养我长大非常的辛苦,想要报答他们的恩情,比天还要大。“麻冠”顾名思义,就是用麻纸衬底糊上一层孝布,剪成条状,缀上棉花,缝成帽子装,应该沿承了古代披麻戴孝的古礼。“纸棍”以前用谷杆缠上烧纸制成,不过现在根本找不到谷杆,只能用竹子棍代替。因小孩年幼,不懂人生无常 ,穿着孝服以为是新衣裳,照常嬉闹,所以我们当地就有了“穿着孝衫图洋哩,拿着纸棍打狼哩!”这样的老话。

九、大殓:

大殓之前,棺材要准备好,以前都是家里自己请木匠来做,所以不存在抬棺进门的情况,现在基本都是从市场上买。俗话说“棺材不进门‘,所以在抬入大门那一刻,人们会准备一碗白灰,连同盛灰的碗摔烂在进门的棺材上,以破此忌。俗话说,男凭外家,女凭娘家,所以在各位亲属前来吊唁完毕,直到等到娘家人或者外家人到来,才能进行大殓。大殓,俗称入殓人。一般都请有经验和胆大的人来担当指挥,棺材底部一般要铺设”柏朵”,也就是柏树枝。身体四周要用麻纸包裹的麦草包夯实,保证起灵抬动的时候,尸身不会晃动。盖上自己家人准备的被子,然后盖上棺材盖,棺材盖上面再盖上逝者生前盖的被子。直到出殡前一晚上再打开棺材盖,依次盖上亲属吊唁拿来的被子,一般干亲在前,依次外家,娘家,女家,按照大小顺序来盖。盖完被子后,讲究“盖的太厚,后代翻不过身”,所以会有家里主妇随机抽出几张出来,然后才会封盖悬棺。

十、干丧:

以前的时候,如果女方早逝未埋入祖坟或者公坟,男方去世,一般娘家人都会追究让将女方找出来与男方合葬,如果没有后人,娘家人不追究的,后面基本就不会动了。这一行为称之为“搬干丧”,有的找的到,有的时间久远,根本找不到,那就到附近地里装点土回来,放进定制的小棺材,俗称“儒棺”。也是在门口或者侧面搭个灵棚,同样儒棺上面也要盖上被子。亲朋吊唁祭祀完毕后,随男方棺木一并下葬。

现在来说,葬礼上很多的风俗已经不多见了,麻纸现在也不好找,孝布也统一用白纱布代替了,所以斩衣很多地方也直接改用了尼龙袋子,麻冠也改用了烟盒纸,土窑墓、砖箍墓也变成了水泥墓。以前按照亲疏远近分发的孝衣现在都是物美价廉的白大褂,以前只有很少人才能领到,到现在基本来吊唁的都有一个。以前不多见的重底重盖棺材现在也都很常见。经济的发展,殡葬习俗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前的风俗有的保留,有的也走进了历史,也希望我们这一代能够将传统的习俗更好的继承下去!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