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病危时即净身,换上寿衣(俗称老衣),亲属守护并开始准备后事。死后即收殓,将遗体停置房内正中后墙根,头顶点明路灯,遗体前挂灵幔,摆香桌,设灵牌,献倒头饭,孝子行落草礼。与此同时,大门及各房门贴白纸联,并在大门明显处贴讣告(俗称告白)。旧时大户或官宦人家则印发“讣闻”, 由孝子撰文叙述逝者生平及临终情况等,分送亲友,对舅家等嫡亲必须派专人报丧。如是女丧,首先要派老成持重者偕孝子去“请娘家”、(报丧), 并送去持服的白布。在丧事期间孝子穿白戴孝在灵堂守灵,俗称“坐草"。
开吊前一夜,门前挂台纸。开吊时,死者生前至亲好友及邻里前往灵前吊唁,丧家,备饭菜招待吊客。吊客吊唁多送挽联、挽幛,也有送纸或花圈的,一般邻居亲友只在黄昏时送纸,叫烧夜纸,丧家以烟茶招待。
县内丧葬历来实行土葬,旧时丧葬很重视棺木,家庭经济富裕者年逾六十即置备老衣和棺木。老衣以绸缎为料,棺木讲究一柏二松三楸四杂木,板厚须二寸以上,还有用棺外椁,甚至“三道材”的。家穷无力者棺木质次板薄,称为“薄皮子”,只求入土为安。
墓葬形式为天井下又横挖寞堂,放置棺材后封口,將天井以土填实,地面堆土成丘。
发丧之日,由亲友,村人力壮者抬灵, 孝子灵前掣纤,鼓乐在前开路徐行。沿途烧纸钱,途经嫡亲厚友家门,其家行“路祭",孝子磕头还礼。棺柩下穴后,孝子抱“神主”或遗像招魂,然后以土填冢,接着焚烧纸钱冥票及其它纸扎物品。焚化后葬事毕,孝子向亲友磕头道谢,邀亲友到家小坐,以酒席或饭菜招待。
殡葬后第三天(现多为第二天)晚上孝子去坟地“擦福山”,有一定规矩。从亡人去世之日起,每七天为-纸节,直至七七为止。此后纸节有百日、一年、三年、十年及活祭(生日)、忌日(逝世之日)等,都要进行祭祀,亲友也要来吊唁。
此外,丧葬还有一一些习俗,如孝子要留孝头,百日后才剃孝头,三年之内孝子守孝,官员“丁忧”三年。这三年内还有许多禁忌。三年期满,孝子脱服,一切恢复正常。建国后丧葬不断改革,摒弃了许多陈规陋习,有些仪程日趋简化,持服不必三年。
一、传统丧葬
(一)墓穴
本县殡葬习俗为土葬,由阴阳先生依据主山地形,“斩草”定墓,土匠挖掘而成。墓穴深2米左右,宽0.7米左右,长2米,上下同,墓穴分“明堂”和“寞堂”两种,属深埋。明堂是棺柩直接放入墓穴,用土夯实或用砖拱砌填土堆起坟;竇堂是先挖“天井”,即墓穴,后朝主山方向挖洞。竇堂大小,以放进棺柩为宜,殡葬时,推棺入内,封住寞堂口,再填土起坟。
(二)礼祭
礼祭也称祭祀,活动由礼宾主持,礼宾由若干懂礼、有名望的人组成,操持整个礼祭活动。
1.形式。发丧之前在家举行礼祭叫‘堂祭”,堂祭前行“成服礼”,礼宾随唢呐调子行礼唱礼。孝子依唱行各种祭奠礼节,上祭品、叩首、举哀、烧香等。堂祭主要活动是读祭文,祭文内容是对逝者生平、抚养子女功德的记述,子女对逝者孝敬不到而产生的忏悔等。礼祭的乐器为唢呐,并配以笛子,板胡等,有固定格律。
2.礼宾。礼祭为封建殡葬重礼,礼宾一职相当重要, 由丧家礼请。辛亥革命前, 礼宾由有蓝衫、红缨帽、薄底靴的秀才充当。辛亥革命后到1949年,礼宾由知书懂礼的乡间名人充当。
3.点主。主为神主,是祭奠祖先的木制牌位,呈“墓碑”形,分主座、主身两部分。主身可分开,前为外主,后为内主。外主正中竖写“某府先慈君之神主”字样。左下角题孝子姓名;内主正中写逝者名讳,右写出生年月日,左写逝世年月日及享年、墓地。点主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环节,即用朱笔将神主牌外主、内主上的主字点为红色。写上红色“显"、“孝”字。
(三)丧葬过程
初殓 人逝世后, 请族人、邻居为其穿上“老衣”(寿衣),并洗脸、洗脚、剪手和脚指甲、梳头修发、固定手脚,这一系列过程称“整容”。然后,家属在其床下焚化纸钱,称“烧落草纸",即举哀礼。礼毕,将遗体搬放在主房正中后墙脚木板上,俗称“落草",并挂灵幛,前设香案,供亲友吊唁;灵堂地铺麦草供子女亲属坐以守灵,俗称“坐草”。
入殓 又称殓棺, 先由儿子将褥子铺入棺底,再将遗体装入棺内,四周垫实,由女儿盖好被子,合盖后,放在初殓之地上。
出殡 移灵柩于大门外, 架在出殡专用丧具上,上盖丧罩,由8人抬扶灵柩。灵柩前设香桌,上放遗像及神主,两人相抬。诸邻居帮忙扫除停灵屋内麦草及祭用之物发引。抬灵柩去墓地,孝子分男女排成两行,灵柩前拴两根长白布,男女各拉一根,俗称掣纤,鼓乐开路,村中人肩扛铁铣,徐徐而行。沿途鸣双响纸炮,烧纸钱,若经过嫡亲厚友门口,亲友摆桌,举行路祭,孝子叩头还礼。
下葬 将灵柩择时放入墓坑。“先生”和工匠摆正灵柩砌好寞堂口。孝子怀抱神主,也有用生前遗像,俯身向灵柩招魂,然后亲友乡人填埋壅塚,焚化纸钱,孝子向亲友叩头致谢。
迎主 出殡归来, 在家门摆一小桌,由长媳点香烛化纸钱,迎接木主进门,然后陈列于堂屋桌上,行礼如前,殡丧至此结束。
服丧 老人去世后, 子孙及亲属穿白裤、白鞋、带孝表示哀悼,叫服丧亦称守孝。服丧期长则三年,短则一年,男子不剃头刮须(后为百日),春节不贴红对联。遇结婚喜庆用黄纸书写婚联。三年服丧结束。
(四)丧葬中的其他活动
1.做道场。请和尚或道士做法事,超度亡魂脱离苦海。
2.阴阳先生活动。选定墓穴和殓棺、出殡、下葬等时辰。
3.孝子棍(哭丧棒)。选用柳木,截成约0.5米的短棍,外糊梳形白纸,出殡时孝子一手拄孝子棍,一手掣纤而行,埋葬时插于坟堆中。
4.纸品。又称纸火,老人逝世后要定台纸,每十岁为一台,依年龄而制金童、玉女,金银斗、马,以及逝者生前的嗜好物,又制作宅第及纸制现代生活用具。
5.纸节。从逝世之日起,每隔七天烧纸钱祭奠,称一七,共七七,七七又称“断七”。其中一、三、五、七七为大纸节,亲友送纸纪念。此后又有“百日”、一年、三年、十年等纸节。
三年服丧满,孝子脱孝服,是最大的纸节,称为“大祥”。门贴红对联,请礼宾祭祀,.先堂祭,后行“脱服礼”,举办酒席,敬谢乡友。十年纸一般不大办,只在坟上烧纸祭奠。
6.撩福山。殡葬第三天晚上,夜半人静,儿女齐到坟上,儿子烧纸钱,女儿绕坟用衣襟撩三圈叫“撩福山”。回来时不准说话,不准向后看。现演变为当天或第二天晚上,天黑即行此礼。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菱塘回族葬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