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十二月,古称“腊月”,据说这个称谓起始于汉代。由于它来源既久,世代相传,以至于时下太原城区的老年人,以及广大农村的人们,仍沿用其古称,在口语.上绝难听到他们有“十二月”的称谓。
每逢这个月的第八天,即腊月初八,太原的人们也和全国各地一样,都要过传统的民俗节日“腊八节”,按千百年来的习俗吃“腊八粥”,有些地方,比如西部的山区农村,仍要按代代相传的惯例,举行“打冰”的风俗活动。只是久住城市的人们,似乎已经不太看重这个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除去个别老人,还吃上一顿象征性的腊八粥外,绝大部分年轻人,甚至于连此粥是怎么做,需要什么原材料也不晓得了。
过腊八节,吃腊八粥,这在今日太原的广大乡村,仍然受到庄户,人的青目和重视。每到这一天早晨,鸡刚刚叫过,家家户户的婆姨们就起床下地,开始制做代代传承的节日之炊腊八粥。她们选出八种粮食及干果,诸如红小豆、软黄米、江豆、江米、菜豆、核桃仁、花生仁以及红枣等,掏洗干净,一俟水沸,先煮豆类,再下干果,末下米类,直至粥熟起锅。
在熬粥的过程中,当八种食物下人锅后的第一次锅沸时,要将锅中的沸汤撇出一碗,放于院中结冰。据说,这碗腊八粥汤所结出的冰,哪一边高,来年哪一个方向地里的庄稼就丰收。
腊八粥熬熟后,第-一碗谁也不能吃,要由家庭主妇,祭祀各种神仙土地。这种祭祀没有什么仪式,反正是从家门到院门什么地方都用木勺掏抹一点。抹到门环上叫祭门神,抹到磨盘上叫祭磨神,抹到土地堂.上叫祭土地.....
一俟祭完各路神仙,便要招呼家中一应老小,乘太阳出来之前,吃腊八粥。不过这种习俗早在解放后不久,便已淡化,只留吃粥而已,其它一概不存。
至于腊八粥究竟需要哪八种粮食作物,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标准,视地区的种植物而定,视一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而论。但是,在平川地区似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一定要有红小豆和软黄米两种为主的粮食作物,而且一定不能用小米做为其中一种。至于为什么不得而知。
当然,腊八粥之名既有“腊八”这个日子的含意,又有由“八种”食物所做的含意。据当地父老言,主要是为第一个含意而言,因为,在大部份家庭和地区,所倡八种粮食作物来熬粥只是一一个象征性的作法。在旧社会,在闹灾的年月,广大的庄户人家,谁能拿得出八种粮食去做粥呢?而且,在太原的西部山区,历来就有用“馏米”做腊八粥的习俗。
关于打冰,是盛行于原阳曲县西部山村的一种腊八节习俗。这种打冰活动,大多在太阳出山前的拂晓时开始。
是时,家家户户的人们,三人一一群,五人一伙,到离村稍近的河沟中打采冰块。人们把这些打下的冰块,抬回家中,捣成碎块,置于土地堂、天地牌位以及房门、院口等地方。在冰块上抹供以“馏米饭”一一当地的腊八粥,做为祭祀各路神仙的供品。依当地习俗,最大的冰块要放置在来年下地的粪堆上。据说,这与纪念释迦牟尼佛冰山成道有关。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