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笔
毛笔是传统书写工具,崇州所制毛笔,一般要经过选、拈、盘、缠、统、压、砸、剔、沤、漂、晾、粘、胶等二十多道工序,要使用绞刀、掌刀、毫刀、车刀、刻刀、清笔刀、牛骨大梳、压板、水盆、搓凳、寸板子、铜梳子、盆码子、吊砣、砚台、骑盘等近三十余种工具。制笔的重点在于选毛、排毛、剔毛,在不断剔除毛桩、软毛、断毛中完成制作。羊毛运回后,根据不同需要,按长度、坚硬度、色泽等精细挑选,分类备用。择长直坚挺者做一级笔,略次者做二级笔,三等材料做三级笔。三级笔的笔芯是蔑蘇杆纤维,外包一层羊毛,精细制作而成。
崇州制笔以燎原易笔坊为最,第一代人行艺于清光绪的中后期,第二第三代活跃于清末民国时期,第四代是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的十多年,以后的第五第六代是业务大幅下降期。易笔坊的辉煌时段在“文化大革命”前的六七十年。易笔坊生产学生用笔,年约产十万支。如有特殊要求,用鸡公三把毛、黄鼠狼尾巴毛、野兔背脊毛、水獭毛等,都可制作特殊书画笔。制笔的原材料主要是羊毛、蔑蘇杆、竹管、松香、硫磺、白矾、石灰、皮胶、骨胶等。用量大的羊毛、竹管购自成都莊户,羊毛推宁夏产者为上品,竹管产于大足县。易氏制笔技艺基本不外传,数十年间只收胡、曾、任、罗四位徒弟。
2.锤金
清嘉庆以来,崇州已有锤金坊,以“响锡”为原料,用大锤敲打加工成锡箔,制成银锭,奉献神灵、祖先,有时也锤“ 佛金”,为新佛穿金,或塑金身。崇州金带街因此得名。锤金坊供奉太上老君,每年八月十五办会祭祀。建国后,此业消失。
锤金,是将锡锭、金块通过机械性加工,将其延展性极致扩大,一两(十六进位制)锡,最终锤成1.2尺x1.5尺的锡箔220张。锤金有五道工序:
牌坊 购回的 “响锡”,块头大,不便操作,要先把锡块砸小,放坩锅内,置“八卦炉”上,高温熔化,注石范成牌型,是1寸x2寸的薄锡片,规格一致,人库备用。
小锤坊 锡片 摞高约3寸,放青石板上,用三四斤重铁锤猛打猛砸,边打砸边调整锡片方位,锡片均匀地延展变宽变薄,成为4寸x4寸锡片,再把锡片撕开,白布浇清水通体润湿,晾干,交大锤坊加工。
大锤坊 锡片摞高约3 寸,用十一二斤大锤猛打猛砸,待锡片延展至6寸x6寸时、8寸x8寸时、1尺3寸x2尺时,分别再一次把锡片撕开,用白布浇清水通体润湿,晾干后再继续锤打。
做箔 从大锤坊取来1 尺3寸x2尺锡片,逐片撕开,逐片扑粉,将烘干的锡片摞高3寸,用大锤猛砸猛打,其宽幅达到2尺x3尺6寸时,用利刀切割成1尺5寸x1尺2寸的锡箔,包封人库。每封10两(十六进位制)。
粉坊 专产本作坊使用的 “扑粉”,锡箔之间,敷一层“扑粉”,虽经猛力打击,锡片也不粘连,可以最大限度地延展下去。“扑粉”的制作,是从酢坊买回“ 拍糖”剩余的糖糟,拌入香酒,存放半月,待生蛆变臭,成菜黄色时,倒簸箕中滴干水分掰碎晒干碾细,过一道丝萝,烘干即成。自产自用,市场无售。
3.染坊
崇州是土布之乡,染坊遍及城乡。
染坊是手工操作,染单色。染色有蓝、双蓝、苏白、藏青与漂白、红、黑、黄等,前四项用土靛,后四项用单色颜料,土靛本土产品,土靛染品约占九成。
染坊的主要设施有圆木桶数个,大铁锅数口,另有配套工具,如囱灶、踩蹬、踩石、滚筒、晒竿等。
染坊的操作程序为润湿、漂染(或煮染)、 晾晒、滚压:
润湿,将十多二十疋土布,抖散放清水中,反复抖,多次翻搅,使每一寸布都吸水、湿透,一般要二三小时。
漂染,将染件出桶,滴干水气后,放人染缸、染锅或煮或漂,反复多次翻透搅匀,多次翻检,务使染色均匀,不现花斑。
晾晒,把染好的衣物、布疋放通风处晾晒,土布长三丈二尺,晒杆是高架,高约两丈。
滚压,其目的是使布板平整,光泽好用,相似于熨斗的作用。滚压工具有三:滚板、滚简、踩石。滚板,用胆水打磨的,平整中部略凹的优质三合土平台。滚筒,硬质二尺长的紫檀木柱状光滑圆木一节。踩石,重约三四百斤,成马蹄形,平面压在滚筒上。滚压时,布疋裹缠在滚筒上,师父双脚踏在踩石的一双蹄趾上,手扶横杆,鼓上腰劲,蹬动滚石,左右摆动,使所裹布疋均匀受力,布板平滑、光洁。
染坊根据民间需要,预先准备若干印板,花型不同,任其选择。黄豆磨浆,拌石灰粉,遍敷印板上,随缝隙流在布疋上。抽去印板,放布疋人染缸。晾干后用竹片刮去浆粉斑点,花卉图形立显。
染坊行业的祖师爷是梅阁菩萨,每逢三月、五月、九月,各户自己敬祭。
4.木雕
常见的木雕有平雕、浮雕、沉雕、圆雕、镂空雕等几种,尤以三层镂空雕最见工力,常见于祠堂庙宇的挑梁、栏杆、屋檐及民居的裙板、门窗、床柜、家具等处,多为寓意吉祥的图案。
雕工使用多种型制的平刀、直刀、圆凿、三角刀、刮刀,大小不等,达百来件之多。
崇州木雕,为人称道者有:明洪武建,康熙九年(1670) 重修,光绪十六年(1890) 大规模维修之州文庙,其楼、门、宫、庞、殿之木雕是一方精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陆游祠百来幅木雕板壁是当时精品,在成都市范围内受到好评。稍后几年,罨画池公园兴建木椰轩廊亭,木雕产品也受到赞赏。州文庙“盘龙抱柱”修复,做到了“修旧如旧”。1997 年香港回归时,廖家镇木雕传人陈富林受四川省人民政府之托,制成1.97米x2.05米的《蜀港同庆》的红木木雕贺屏,彰显崇州木雕之实力。最近几年,街子上古寺大雄宝殿重修中,木雕工艺也颇有成就。
5.小木
崇州小木宜做精细家具,用刀、凿等小型工具。
家具品种繁多,功能各异,有因材制器、因器施工、工件细密的特点。民间以板栗、松柏做椅、凳、床、桌;楠木、香樟做箱柜;紫檀、花梨、乌木做客厅、书房的成套家具的传统。
制作时,老师傅统驭全局,制图把关,由高徒把守浮雕、上漆等关键工程,确保家具质量。
高档家具要把好四关:①材质好,要选用木质硬,木纹细,纹路美的木材;②图像美,雕刻的花鸟虫鱼、麒麟、蝙蝠要吉祥如意,栩栩如生;③漆工上乘,用上等土漆,要依古熬制,要精细打磨,刷漆均匀,油光锃亮;④榫头紧稳,历久不松。部件交接处,榫洞合理精密,粘接牢固,不加铁件。
下料后,老师傅打图样,梳工雕工分头按图制作,梳工使用多种齿型的梳弓,雕工使用长长短短的、大小不同的平刀、直刀、园凿、三角刀、刮刀等,上百型号削凿工具,精细挖削。器利则工成,高档来自精细。
油漆出光泽,高档家具注重瞬间形象。土漆可以防污、防潮、防蛀、防腐,熬制、刷漆、打磨功夫到家了,产品的光亮度、均匀度提高了,家具就上等级了。不同工序要用不同材料(如木炭、砂石、不同细度砂纸)精细打磨,待冲洗、擦干、晾干后,刷上不同的油漆,上漆 五六道始告完成。
6.土漆
土漆,又称大漆。因其具有环保、耐磨、防腐、耐高温等特点,被广泛地运用。土漆工艺繁杂,主要有明光漆、退光漆两项:
明光漆有四个阶段:
①将加工物件用细砂纸打磨光滑、除尘,用生漆、滑石粉调成稠糊状,用牛角铲均匀地刷于物件上,此工序称为浆灰。
②待浆灰干透后,用细砂纸精心打磨、除尘,再用生漆加适量桐油,用新白布过滤后,用牛尾刷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细刷一遍,此工序称为上漆。
③待加工件干透后,水磨砂拌水再精细打磨,清水冲洗,晾干抬人干净无尘室中。气温在10°C ~25C,湿度在70%的条件下,将土漆精心熬炼,过滤三次,用牛尾刷按横、竖、斜几个方向刷漆,此工序称为排匀。至于漆制品的色泽,要根据需要不同配制,加不同材料即可达到菜黄、金黄、浅棕、深棕、纯黑等许多色彩。
④熬炼过的土漆、桐油,适当调和,仔细反复刷,均匀刷一道即成盖面,盖面漆熬炼很讲究:倒土漆人锅,高温熬炼,泡子散完起锅,冬春两季熬到200%C -220C,夏秋二季熬至180°C ~ 200C。
退光漆工艺要点:
①退光漆的熬炼。先用二个猪苦胆汁,置干锅中熬干,起锅待用。另将土漆熬开,倒进干苦胆,搅匀,熬至泡沫散去,再加冰片、砒霜、广丹、藤黄等九种配料,再熬至起烟时起锅,再倒人原生土漆,搅匀、过滤备用。
②上退光漆的工艺。第一步上泥子。泥子是瓷瓦灰、土漆搅和成泥土状,均匀地稍厚地涂抹在加工物件上。第二步,物件干透后,黄沙石拌水细心打磨,连续打磨五至七次。第三步,用退光漆细致遍漆一道。 第四步,用木炭拌清水细致打磨两遍。第五步,细煤灰放手心,均匀抹干物件表面,稍后,用鸡毛刷刷去灰尘。
7.引火、催火、取火
民国时期,特别是乡村、山区,村民用完火,主人立刻用火钳拔热灰盖余火上,保留火种。
煮饭时,拨去盖灰,添上柴草,用火筒急吹,火苗勃兴,明火渐旺,继续炊事。此时,引火之物的干草、干叶、干枝等,有麻秆子和亮皮子等。麻秆子,是剥下麻皮的麻枝子,燃点低,触火即燃,是引火良物。亮皮子,桤木刨出的薄片,每把数十,状如七八寸长竹片,其一端如鸟嘴,尖嘴处用芒硝水泡后,醮上一层硫磺。硫磺、芒硝、桤木皮触火即燃。
铸锅时,需要升温到1200C。于是,采用大风箱大气量助催炉温。化银时,放原料于陶质“银窝”(又名坩埚),置焦炭炉中,用小风箱催火,炉温900C以上时放“银水”于模型中,冷却后继续加工。精加工银件时,点催火灯升温,即用大陶盘盛满清油,十来根灯草扭成粗灯芯,芯粗油足,火势旺盛,再辅以吹管助氧,效果更佳。此时,师傅右手握尺长细吹管,放口内吹长气,长气助旺火,银件升温,取出置模具上蔽打,几度升温,几番敲打,银饰制成。
此外,取火之法还有:其一,用高度凸透镜置日光下,聚阳光于一点,焦点升温,点燃火纸。此法老辈人知晓,儿童游戏中偶一为之。 其二,火镰打火法。此法要准备火石、火镰、火霉纸三项。火石:石头,拇指大小,黑色,市场购买。火镰:方柱状,3寸长柱体,也从市场购买。火霉纸:火草纸紧卷成简,顶端烧成黑霉,藏竹简随身备用。旧时,抽叶子菸者很多,多随身带上火镰取火,火镰猛击火石,火石生火星,火星点燃火霉纸,火霉纸点燃叶子菸。其三,火柴取火。1925 年,金带街蜀西崇阳火柴厂,生产的“燧人氏”火柴上市,居民将火柴棍一擦,火苗立生,从此火柴取火盛行。现已为打火机取代。
8.洗金
洗法有:将佛身遍涂醋液(也有涂强水和涂水银),棉花精细擦刮,金箔堆在棉花上,然后燃烧棉花,清水冲去炭末,金箔沉于碗底。一平方米金箔可得黄金一克。
9.木泥鳅
木泥鳅,是一种民间大件运输工具。此法古已有之,常在大型建筑(如修槁、修庙宇)中使用。如1955年修建街子味江大桥时,要将4吨~6吨重, 400厘米x70厘米x40厘米左右的石材,运到7公里外的工地,若用人工杠抬的老办法,要花1 ~2天。用此新办法只需3 ~4小时。
造木泥鳅。用硬杂木做成头翘尾翘,头尖尾尖,6米多长,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高,底部平滑,略似泥鳅样的运输工具,可载重十吨。
挖壕沟。从采石场到建桥工地,挖一条7公里长的小壕沟,其宽度略大于木泥鳅底部,夯实沟底,使能保水,沟的两侧有路,方便工人操作。
运输。木泥鳅停采石场边,抬石材于木泥鳅上,捆绑停当,再捆12根长两米多木棒于石材上,便利工人推进。另有拉鳅组50来人,在前方拉行。启运中,指挥员手执红旗,站石材头上,用哨音与手势指挥行止,行进时,有三四人舀水进沟,利于滑行。人员组织上实行轮班操作,全程要百来人。
木泥鳅运行,无论推鳅、拉鳅、舀水都是特重劳动,非常费力,中途要休息两三次。
上一篇:水瓢 [辽宁省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