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文化专业库

生产习俗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民俗 > 生产习俗

生产发展史略 [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市地理位置适中,气候温暖湿润,又是著名风景旅游城市,故各类观赏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引种南北花卉亦易成功,有着良好的园林绿化生产基础与市民喜爱种花养草的习俗。杭州...

杭州市地理位置适中,气候温暖湿润,又是著名风景旅游城市,故各类观赏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引种南北花卉亦易成功,有着良好的园林绿化生产基础与市民喜爱种花养草的习俗。

杭州市花卉事业起源较早,从唐代开始,便重视园林建设,带动花卉业的发展。开元十三年(725), 杭州刺史袁仁敬在今洪春桥至灵隐天竺路畔植松,长达9里,形成“九里云松”景观。唐代诗人、杭州刺史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绕廓荷花三十里”、“曾与梅花醉几场”、“绿杨阴里白沙堤”等诗句及诗人张祜游杭州开元寺“不踏红尘见牡丹”的描述,反映了当时杭州遍植桂花、牡丹、梅花、荷花、绿树的园林风光。宋代杭州花卉业开始兴盛。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述:“钱塘门外溜水桥东,西马塍诸圃,皆植怪松异桧,四时奇花,精巧窠几,多为龙蟠凤舞,飞禽走兽之状,每日市于都市,好事者多买之,以备观赏。”说明城郊已建有花卉场圃,城区已设有花卉市场,花卉已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明、清时期杭州出现众多精于园艺的大家。他们修建庭园,种花莳草,编写花卉著作。明钱塘人高濂,对花木、盆景、插花都有深人研究,著有《瓶花三说》、《三径怡闲录》、《遵生八笺》等书。清杭州人陈误子,自号西湖花隐翁,将一生养花经验,于康熙二十七年写成《花镜》, 留下了古代园艺学一份珍贵遗产,声名远播日本。钱塘诸生赵学敏,一生喜爱凤仙花,亲自种植观察,总结经验,写成《凤仙谱》,这是我国第一部有 关凤仙花的专著。但从清末至民国时期,西湖园林和花卉业日渐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市列为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风景旅游城市,政府对园林建设和花卉生产十分重视。首先在西湖区、江千区、萧山浦沿乡、余杭超山等相继恢复一批传统花卉基地、场圃的花卉生产。西湖园林,50年代,新辟植物分类区8.1公顷、山茶花园4.86公顷、苗圃122.95公顷、花圃7.66公顷、露地草花17公顷。余杭超山于1953 年植梅350余公顷,恢复了久负盛名的超山梅林。萧山于1955年在浦沿乡建起了花卉苗木场,生产龙柏、广玉兰、黄杨、茶花等远销国外。“文化大革命”时期,杭州市的花卉业处于停顿状态。1979年后,随着农村改革的兴起和城市建设的起步,给花卉业带来了生机。萧山、余杭等地衣村掀起了绿化苗木与观赏花木的生产热,苗木种植面积至1985年达到2000多公顷,产值约4000多万元。杭州植物园、杭州市农科所等科研单位在观赏植物资源利用、花卉新品种的引进繁殖、栽培新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开发性研究,为花卉产业的全面启动储备了技术基础。90 年代以来,杭州对外开放程度和市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美化城市与居室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强,促使杭州花卉产业在起步相对较迟的情况下有了较快的发展。鲜切花生产从切花月季等少数几个品种增加到康乃馨、切花菊、非洲菊、唐菖蒲以及满天星、鹤望兰等系列品种;花坛花卉种类增多,并逐步采用优质杂交一代种子;室内盆花开始向中高档花卉发展,各类观叶植物广泛流行;新一轮的苗木生产规模更大,产品行销全国,并出现了新兴的草坪产业。产业主体除农民(多集中于苗木、草坪、花坛花卉的生产)外,还出现了一批农业、林业部门兴办的花卉基地。这些基地一般规模较大,投人多,起点高,品种新,采用设施保护栽培等先进技术,有的单位如杭州植物园、杭州市农科所、浙江省林业种苗站等还拥有完备的植物组培快繁技术设施。

1988年前,杭州市区鲜花商店不足10家,至1995年发展到近300家,年销售鲜花约4000万~5000万支,其中本地产鲜切花占10%左右。市区建有岳王路花鸟市场,销售盆栽类花卉及配套用品。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记忆中的庙宇 [北京市]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