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几经演进和变革,发展到今天,还使用着古老的木犁、木耙、锄、镰、镢、斧等农业用具。在耕种操作方法上,至今尚有大部分地区及大多数作物,仍采取传统的“撒播”习惯。深山区连玉谷也是撒播的。
收打小麦,多用畜力拉石磙(俗叫碌碡)碾。近年虽有打麦机、脱粒机先进工具应用,但多数村落没有动力,且不普遍。秋季豆类少的用棍棒打,较多的用枝条编制成长方条形网状,另用带有小木轴的长木把,叫做“连枷”,人持长把,进行拍打,大量的还是畜力碾的。棉花脱籽,俗叫“轧花”,先是手摇木机,到脚踏铁机,演变为水力;纺花,从手搅木车(如图10),到脚踏大型木制立机,到现在的电动大铁机;织布,由手搬脚踏木机织的“家机布””( 见图11),到现在全部使用纺织工业所产的棉布及化纤产品。
缝纫上,原来纯系手工一针一线操作,到现在除少数仍保持那“千针万线用心密缝”外,多数买成衣和使用缝纫机了。
突出的两点:一是直至今天,深山区中尚有部分耕地,不能使用畜力,仍是人力使镢头挖,群众给这种小片山坡陡地叫“镢耕地”或“镢头地”。既影响水土保持,也充分表露带有远古的生产气息。二是提水工具和方法:缺水地区,打井汲水,多用轳辘,水浅的用“勾杆”,一头垂上个石头,进行提取(如图12);灌溉用水,有引水地头,用“戽水”、“曳水”办法提取。总之,全是人力。虽有洛河流穿县境,奈因河床低,田地高,过去无法提取,所以历史留下:“洛水不浇卢氏田,流到洛宁浇竹园”的民谚。
建国后,修通了洛北大渠,机械化提水工具的普及应用,提高了提水效能,扩大了自流灌溉面,很大程度代替了各种落后工具和操作办法。
上一篇:营造技术 [四川崇州市]
下一篇:鞭炮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