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文化专业库

生育习俗

当前位置:首页 > 婚丧寿诞 > 生育习俗

时令习俗[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现改为万全区)时令习俗传统岁时民间传统岁时,多包括喜庆、祝福、祭祀活动,内容因时而异,除例行传统礼仪外,有时还伴有多种娱乐活动。重要岁时,又...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现改为万全区)时令习俗


传统岁时

民间传统岁时,多包括喜庆、祝福、祭祀活动,内容因时而异,除例行传统礼仪外,有时还伴有多种娱乐活动。重要岁时,又是民间文化生活最为活跃的日子。

春节 是农历的新年,正月初一也称“元旦”,有一元复始的意思。是日凌晨,老幼都穿新衣,家家摆设香案,供奉神龛,焚香点烛,男性成员在案前叩首,庭院点旺火,放鞭炮,统称为“接神”。接神先后就喜神所在方位施礼叩拜,并拜四方诸神,天地、财神、灶君、神主。天微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平辈互相作揖问好,拜年后阖家欢聚,品偿瓜果茶点,共叙家常,以庆团圓。天亮后邻居街坊互相拜年,对宗族长者行叩拜礼,平辈互相作揖祝好,如恭喜发财、平安如意。从“元旦”至小填仓(正月二十日)均在春节时限之内,初一至初五为隆重,农家、铺户停止劳作,亲友互相拜会,家家焚香供神,明灯放炮,敲锣打鼓,并备美酒佳肴,阖家庆幸。有的乡村组织开展多种娱乐活

动,男女老幼争相观摩,群情鼎沸。

破五 即正月初五日,此日工商铺户开始整理帐目货物,预备开门营业,乡村农家也开始各项农事活动,象征新的一年开始。是日晚间,各家都扎一女性纸人,高四五寸,身后贴一纸袋,扫来屋内各角尘土装于其中,送到门外用爆竹炸掉,称“送五穷”。

祭星 正月初八为“祭星日”,晚上扎纸花108支,送到玉皇阁或真武庙,浸麻油点燃,并焚香祷告,称“祭星”。

十至 正月初十为“十至”,此日各家多以糕饭为主食,以取“高”的谐音,寓意步步高升。晚上,传说是老鼠娶亲的时刻,家家禁点灯火,并做十个面丸同少量米面撇于墙角、柜底,焚香祝鼠,传说可以避免鼠扰。

灯节 正月十四至十六日统称“灯节”。晚间城乡各户燃放鞭炮、张灯结彩,规模盛于元旦,灯笼式样别致新颖,做工精细,鱼龙乌兽各式俱全,有的乡村用灯摆成阵式,如“九曲黄河灯”,据传说,游过灯阵可免除百病。还有的举办焰火晚会,广场内耸立高杆,高杆缚以若干横架,架上缚以各种焰花鞭炮,以火药捻子相连,由下而上点燃。高杆周围又立若干低杆,或用树枝簇成树状,均缚焰花鞭炮,依序点燃。一时忽而“铁树开花”,忽而“火龙腾天”忽而“空雷焰雨”。空间万点齐明,五光十色,地下人流熙攘,叫奇喝彩。白天有些城镇、乡村又举办秧歌、社火、戏剧,老幼尽情欢乐,是舂节最为热闹的日子。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因是灯节中的正日,文娱活动更为鼎盛。此日各家均制、购“元宵”食品,作为当日主食。晚上例行接神仪式,据传此日所接的是财神,次日老幼都登高远望或到野外游览,称“走百病”。

填仓 正月二十日为 “小填仓”,二十五日为“老填仓”。此日各家都焚香供神,并在仓房、粮囤焚香摆供祭祀仓神,以求人寿年丰。

中和节 二月初二日, 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古称“中和节”。此日各家焚香供神,妇女停作针线,俗称“忌针”。家用膳食均以“龙”字取义,水饺称“龙耳”,面条称“龙须”,葱饼称“龙皮”,豆包称“龙旦”,都含庆幸之意。

清明节 时在农历三月,传说是城隍本年第一次出巡之日,各家都祭祖扫墓,回来折柳枝若干条编成七个小圈,挂于屋角以兆吉祥。古有谚语说:“清明不折柳,死了变黄狗”。晚间各家都供神主,并在门前焚纸,家庭主妇坐地哭泣,称“送纸”,如人死尚不足三年,即为“新坟”,送纸则提前一天。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称“端阳节”,也称“端午”、“端五”。有夏季之初的意思。此日各家门前插艾蒿,或贴五雷天神符,以克不祥。据民间传说,端午节配戴艾萵作成的虎(艾虎)可以辟邪除秽。此外,各家都以粽子为主食,并供神、祭祖;妇女又以绫罗彩线制作小虎、葫芦......,系于钗端或给小儿缀于胸前、肩头,或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额头、耳鼻,或涂于墙壁,都含有辟邪、除秽、避毒虫的意思,本日还有捕捉蛤蟆的,将墨塞入蛤嫫腹中,称“蛤蟆墨”,传说晒干后可以疗毒。因古代有“恶五月”的传说,到这一天,人们的举止言行都异常谨慎。

七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日,传说是牛郎会织女的日子,这天民间妇女都向织女求智乞巧,所以又叫“女儿节”。中午各家闺秀以碗盛水,正午投一针使其浮于水面,看碗底针影粗细,测定女工拙巧,富家闺秀也有在夜间设供乞巧的。故古有“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名宫嫔乞巧忙”之句。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传说是城隍第二次出巡的日子。此日各家都祭祖扫墓,供神主,例行祭奠仪式。同日又以面粉蒸成面人,馈送亲友各家子女,称“送面人”,有的还放河灯,以漂浮物作底,上燃腊烛, 浮于河面随波逐浪。有的寺院,举办“盂兰盆会”,作佛事。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称“中秋节”,也称“八月节”。节前,商家铺户赶制月饼、采购鲜莱、美酒,市场加倍繁荣,亲友互赠礼品往来频繁。尤其丰收年景,农家心情快慰,节日会更加丰盛。当晚,家家供月,取月光纸一张,上画月亮图形,悬挂于门庭,庭前摆设香案,供以月饼、瓜莱、毛豆角,明烛焚香,待皓月当空之时,将月光纸跪焚于案前,搬除供品,阖家团座,品尝瓜果,谈笑家常,俗称“玩月”。同时,将一特制大号月饼按人口切成等份分食,称吃“团圆饼”,所以“玩月”也称“团圆”。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称“重阳”,也称“重九”。“重阳” 在古时是指天而言,“积阳为天, 天有九重,故曰重阳”,含有长久的意思。此日城乡均有人结伴远游或登高远眺,饱览金秋佳景。此外,据民间传说,此日还是狐仙诞生之日,有崇信者则杀羊摆供,称“领牲”,有的巫人乘机悬灯结彩,蛊感乡民,骗取赠物。

寒食节 农历十月初一称“寒食节”,此日各家祭祖扫墓,用五色纸剪成袄、裤式样,用纸包成包被,上写祖先籍秩名号,下属后裔XX谨奉,送至墓前焚化,意在时届隆冬,子孙照例为祖先添衣御寒,竭尽孝道。俗称“送寒衣”。

冬至 时在农历十一月下旬,也是数九的第一天。这天农家多做“消寒图”,用纸画成九格,每格各画九个小圈,或者写一九笔字组缀成文,自本日起,每日涂掉一个小圈或描字一笔,同时还可用来作气象标记,上记阴,下记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圈、字涂完,则“九九”已尽,天气转暖。

腊八节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原来是佛教的节日,相传释迦牟尼在这天成道,所以逢此时教徒均诵经焚香,并以香谷及果实做粥献佛,称“腊八粥”,后来逐渐流传为民间习俗,这天农家多用杂豆、米粟、红枣等做粥饭,用以供神祭祖并为当日主食,同时又涂于墙壁或树木之上,以求吉祥。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传说这天晚上灶君神将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报告本家一年善恶诸事,以作为赏罚凭据。晚间各家在灶前摆设香案,上供灶君神龛,以糖瓜(饴糖制品)糕点为供品。时至午夜,户主于案前叩拜,边拜边说:“灶君老爷 上天,好话多说,坏话少说”,然后将神龛化于灶前,意为升天。供糖瓜之意据说是用以粘住灶君神的嘴,免得言多语失。灶君神龛的楹,联,多数也是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一家之主” 等。

除夕 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从祭灶之日起,各家即开始清扫家舍、院落,张贴春联年画,购置香灯花炮,宰杀猪羊鸡鱼,街巷悬灯结彩,环境整洁一新,老幼添置新衣,理发修容,喜形于色,除夕之夜合家团聚,欢欢乐乐,彻夜不眠,称“熬年”。

值此岁终之时,富家多借此逼租索债,穷苦人家偿还无力,躲避无门,极为窘迫。因此,春节除夕,也有“年关”之说。

主要节日

除民间传统岁时之外,尚有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建国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积极倡导,有的已经形成社会习俗。如元旦(公历一月一日),“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 中国共产党诞生日,“八·一”建军节,“九·十”教师节,“十·一” 国庆节等,这里除“元旦”之外,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活动的纪念日。新中国建立后开始在城镇、机关、企业、学校举行纪念活动,一般是组织规模不同的报告会、座谈会等,目的在于继往开来,同时清扫环境,装饰门面,表示庆祝或纪念。节日期间,分别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各部门的行业特点,放假一、二日,或集体组织体育比赛及文娱晚会等。

岁时与节日交错并行。传统岁时沿袭久远,形成习俗,乡村较为讲究,建国后许多封建迷信俗套大部分已经弃繁就简。节日主要是在城镇机关、企业、学校等例行活动,农村尚不普遍。但有些重要节日活动,也在逐步向农村扩展。

上一篇:得喜 [山东省枣庄市]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