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文化专业库

岁令习俗

当前位置:首页 > 时令节日 > 岁令习俗

时令习俗[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日凌晨,设香案陈果品,以祭夭。并放爆竹,谓“开门迎财神“。早餐兴吃糖年糕或浆板年糕,以讨“生活年年高”之吉兆。人人穿戴一新,小孩先序拜...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日凌晨,设香案陈果品,以祭夭。并放爆竹,谓“开门迎财神“。早餐兴吃糖年糕或浆板年糕,以讨“生活年年高”之吉兆。人人穿戴一新,小孩先序拜家中长辈,再向邻居长者礼拜,叫“拜岁”。长者赐以钱币,称“谒岁钱”。长者一般多 去寺庙烧香,称“拜菩萨岁”;也有去祖坟祭拜,谓“拜坟头岁”。旧俗初-不汲水.不酒扫、不动刀剪,食品需用刀者,都在除夕夜预先切好。出门见人忌讲不吉利话,忌吵嘴,忌向“早”,要互道问候和祝福。是夕黄昏即睡,不点灯火,传说夏日可免蚊害初二开始走亲访友,直至初五,农民始下地干活,商店开门营业,俗称“初五开假”。解放后,国家规定初一至初三为法定假日。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 节,也称上灯节。乡民多食糯米汤团,意谓“团团圆圆”。旧时多自制彩灯,晚上或悬挂屋檐,或小孩提灯外出游玩。旧时各神庙张灯结彩,祭神三日,叫“上灯”、“摆祭”,也有请戏班演戏,到十八结束,称“落灯”。解放后,“摆祭”俗废,闹花灯仍盛行。是夜乡间灯会游街,居民晚餐后皆上街观灯。1993年元宵节,白泉组成上千人灯会,抬“抬阁”,背联灯,踩高跷,杠鼓阁,吹丝竹,敵锣打鼓进定海城关“闹元宵”,数万居民争相观看。

立春 旧时立春 日,债主不讨债,人们言行谨慎,不吵闹打骂,不损坏器皿,以免冲神而遭不祥。这天,一向被人卑视的“讨饭头脑”,捏泥成“春牛”,扎麦秆成芒神,由一群小讨饭(乞丐)用露顶小轿抬着,在乡间分送“春牛图”,农民出钱或粮以酬,俗谓“小讨饭扮春官”。民国期间拾讨饭头脑之风已息,分送春牛图之俗仍行。

清明 清明时节,各家担青饼、麻糍、菜肴到祖坟祭祀。祀毕,于坟顶加土、插竹,挂纸铜钿,撤米饭、蛳螺等物,谓“上坟”。本姓同宗行“族祭”,合族男丁吃“清明羹饭”,食后分青饼或麻.糍.清明凌晨,各家向屋_上撒蛳螺壳,唬吓驱逐,“嗬、嗤“有声,意谓赶跑虫豸蚤虱;白天,家家户户插柳条于门壁。妇女将柳叶、菜花、青篙插于发际,以求来世亲人齐全,有“清明戴花,下世有妈;清明戴枝青,下世有亲人;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之谚。现今族祭和插花戴柳之俗全废,做麻糍、上坟、抛蛳螺壳等俗仍行。

立夏 家家煮食茶叶蛋,儿童还用彩线结成网袋盛蛋挂胸前,有“立夏吃只蛋,气力大一万”之谚。中午吃豇豆糯米饭和乌笋、软菜(菪送),所煮乌笋、软菜都不切碎,叫做“脚骨笋“、“扇风菜”。传说“立夏吃乌笋,可使脚骨健”,吃软菜可防中暑,吃豇豆饭可解苍蝇之毒。饭后,挂大秤于门梁,除孕妇外,互称体重。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门悬菖蒲、蕲艾(俗称蒲剑、艾旗);用菖蒲根剪成人形,串以彩线,佩于儿童身上;制香囊放于箱笼中,或挂儿童胸前;妇女用蛋壳画儿童跨虎图,俗称“蛋壳老虎”,挂于床沿,借以祛邪;配制雄黄酒饮服及喷洒内外,驱邪消毒;用彩线扎成圆形辫子,系于儿童手腕(男左女右),叫“缠手绳”、“长命绳”、“端午绳”,直至七月初七剪去;用雄黄酒在婴儿额上写“王”字,谓可避邪。端午节家家裹粽子,做乌馒头、团子等,祭祀祖宗,或馈赠亲友。解放后,插菖蒲、蕲艾和裹粽子等俗仍行。

七巧 农历七月初七,妇女多用浸泡后的槿树叶搓洗成汁和水洗发,或用紫苏叶加袍叶泡开水、滴菜油而成混合液洗头,洗后头发柔软光滑,有香味。据说七月初七依上俗洗次头,头发不易因汗而发臭,此俗今仍行。是夜,传为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日,年轻女子多相聚月下“乞巧”。乞巧形式多样,有在眉月明星下用线穿针,成功者为得“巧”;有用盆水映星光,以辨目力强弱,看谁把星数得准,等等。是晚,儿童腕上所套“端午绳”摘下扔于屋顶,意谓让喜鹊衔去搭银河桥,让牛郎织女桥上相会。

七月半 ”俗称“鬼节”、“中元节”。旧时七月半前后数日在村口设坛,请僧道打醮放焰口,沿途高挂天灯,在海上放水灯,敬送神祗,驱逐野鬼,以保水陆平安。是日,家家做羹饭祭祖先。七月三十日家家烧纸钱插地香送鬼。解放后,放焰口泯灭,做七月半羹饭和插地香仍行。

立秋 是日立秋时刻吃西瓜,或喝口凉水,意谓可防中暑。

中秋 舟山地区都以农历八月十六过中秋,比内地推迟一天,白泉同袭此俗。是日,家家购食月饼,或馈赠亲友及师长。傍晚,陈月饼、酒肴祀祖,晚上,全家围坐月下赏月吃月饼,取“阖家团圆”之意。现祀祖俗废,吃月饼仍盛行。

重阳 农历九月 初九为重阳节,乡间有做团子、裹粽子祭祖或馈送亲友之习。80年代起,此日定为老人节。1994年,白泉镇政府于是日对50余位80岁以上老人进行慰向,并赠送节日礼物。

冬至 旧时为民间大节之一, 俗称“拜冬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是日,由年满花甲老人主持“族祭”,札如清明节。家家做冬至汤团。解放后,“族祭”之俗泯灭,民间食“冬至汤团”习俗仍存。

廿三祭灶·廿四掸尘 传说农历十二月甘三日是灶君菩萨(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之日,是晚家家陈糕点(祭灶果)于灶神像前,祈求灶神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祭毕,焚化灶神像,阖家(以小孩为主)分食“祭灶果“(一种专为祭灶特制糕点,有红白酥球、麻球、油枣、脚骨糖、麻片等)。甘四日家家户户打扫房舍,称“掸尘”。解放后,祭灶者渐少,吃祭灶果、掸尘仍很普遍。白泉食品厂此时还专制祭灶果供应市场。

除夕 农历腊月最后一夜称“除夕”。旧时,家家户户贴门神春联、青龙纸。青龙纸画有双龙戏珠或兼画和合二仙及聚宝盆分红黄、青三色,红色贴门窗,黄色贴谷仓,青色贴水缸。商店要贴财神像,钱柜上贴“招财进宝”、“一本万利”等红色彩幛,秤杆头上贴青龙纸。是日,外出者纷纷回家吃“团圆饭”。除夕,家家把水缸挑满水,米缸装满米,意谓“满橱满罐”,祈求来年生活美满。吃年夜饭后,坐夜“守岁”,给儿孙辈分“压岁钱”,成人守岁至零点,届时放鞭炮迎新岁。解放后,贴门神、青龙纸等俗已废,余俗皆盛行。

时令习俗除上述外,尚有:

拜十庙、走十桥 正月初十和十五,老年妇女成群结队入庙烧香,正月十四又去桥头伏拜,插香烛于桥旁。所祀庙、桥必满十处,俗谓“拜十庙、走十桥”。此俗解放后一度泯灭,近年又复萌,许多中、青年妇女也参与。

请井姑、厕姑 多于正月十四、十五日夜进行,俗称请井潭姑娘、屙缸姑娘,以卜年成丰歉及婚姻等事,参与者多为年轻妇女。请者选定多年水井或粪缸,白天前往祝祷预约,及晚用一筷子插在淘米筲箕上,上盖绉帕,由两姑娘抬到井旁或厕边,焚香祈请至家,供于桌上,两姑娘在左右两边用手指悬筲箕随之移动,桌面预先筛好沙土或米。作划以答,卜毕送回。此俗解放后一度泯灭,现又有人仿行。

请栲花娘子 农历二月 初二,传为“栲花娘子”生日,姑娘们结队野炊祀神,求仙姑赐巧。是日,各家有购买“条子糕”自食或馈赠亲友习俗。

赶八寺 农历八月初八,老年妇女结队去八个寺院烧香拜佛,俗称“赶八寺”,应“八字”谐音(意为人之命运),有“今世多烧八寺香,下世嫁个富贵郎”之谚。赶八寺者境内万寿寺乃必到之寺。

上一篇:岁时[上海]

下一篇:岁时风俗[上海]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