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节令
湖北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农业生产主要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其中一些节气对于安排农事更为重要些,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湖北民间在这些节令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
1.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2月3日、4日或5日。立春是春季之始,此后天气渐渐转暖,万物复苏。农民往往把立春当作预测年成好坏的日子。关于立春流传许多农谚。如:“春打五九末,有吃又有喝”;“最喜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这些反映出了农民的美好愿望。
长期以来,湖北农村形成了一些立春习俗。
接春,或称迎春旧时,是日 ,家家户户在香案上摆上茶叶、豆类、芝麻、谷麦种子,在瓶中插上梅花或常青树枝,贴“宜春”、“迎春接福”等帖子,以迎接春天的到来。此外,还给天地敬香、望门外磕头,乞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送春牛立春这天,两人搭档,一人头戴纸 做的牛头,一人敲锣说唱(有些地方是一伙人抬着纸牛游行) ,所到之家皆要送把米,以图吉利。在枝江地区,这天还举行耕种仪式,即农民牵着牛,在供有司命菩萨的堂厅里,装作耕田播种的样子,然后在堂屋里撒满谷物,以此取其丰年之兆。
吃春饼这天人们用面粉蒸制或烙成小薄饼,然后用这种饼卷上豆芽菜、韭黄、粉丝等清炒的“合菜” ,吃来确有“春到人间一卷之”的意趣。
建国后,以上习俗渐衰。
2.清明
清明既是传统节,又属农事节令。一般在4月上旬。清明是农民安排农事和预测收成的重要日子。清明前后是春耕的大忙季节,要抢晴播种玉米、春大豆、春花生以及麦套棉,即所谓“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在鄂东南、鄂南等地,要翻压绿肥,耕整水田,准备插早稻。清明前后,还要对麦田、菜地、果园等加强管理,以保当年有个好收成。在农村,农民害怕天阴、下雨、刮风。
俗以为清明不明,即为荒年。清明有风主早。清明夜落雨,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3.立夏
立夏是在公历5月6日前后。立夏之后,湖北进人夏季,正是夏收夏管的好时节。要抢晴收割油菜、大麦、小麦等夏熟作物,又要对春种作物和果树进行田间管理,追肥、除草、防病灭虫。这时农民进人了最忙的季节之一,“立夏到芒种,活路更繁重”,“立夏三朝遍地锄”。立夏这天,人们还根据天气预测年成,如“立夏东风少疾病,时逢初八果实多”。旧时还有占候习俗:“立夏日青气见东南,吉。否则,岁多凶”。此实属虚妄之言。
在鄂东一带,立夏这天家家户户要吃猪肉和米粑,并备酒肉祭祀蚕娘和土地神,某些地方还做鸡蛋糕吃。此谓“过夏”。在武穴地区,这天要称人体重,说“立夏称人腰不痛",并要在这天吃新收蚕豆。俗语云“立夏立夏,蚕豆过芽”。这些都为旧俗,现已衰。
4.夏至
夏至是公历6月21日或22日。它是农事很重要的节气。这一天太阳经过夏至点,湖北省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最短,并且进入梅雨季节。因此,6月是湖北省水热条件最充足的月份,是一切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草荒苗最严重的阶段。俗有“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之说。农民则是“进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夏至前后要给早稻追穗肥,给中稻施分蘖肥,晚稻浸种、催芽、播种,防治水稻病虫害,施棉肥,防棉虫害;播种夏玉米、夏大豆;果园防虫防脱落;仓储粮食、种子,衣物防霉变。在湖北罗田一带这天农:户均要以酒肉加餐,山区农户还杀猪捕鱼、磨豆腐。表明对夏至非常重视。
5.立秋
立秋在公历8月7、8或9日。立秋之后,盛夏过去,开始进入秋季。“早上立了秋,晚上凉悠悠。”这时开始进人收割、作物田间管理、蔬菜播种季节。即“立秋处暑地起忙,收了早稻种杂粮”,“秋前秋后,(种)荞麦绿豆。”这个时期还要抓好稻、棉田间管理,追肥防虫害;收割芝麻、向日葵;播种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红菜苔、小白菜等;湖区要收获菱角。
湖北民间在这天忌讳雷、雨、风。俗谚云:“雷打秋,晚禾折半收”;‘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平透底”。这表示农家对立秋日的重视和祈愿风调雨顺的心境。
6.霜降
霜降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前后是收割秋粮和播种越冬作物时节。“寒露早,冬至迟,霜降种麦正当时。”在这个时期,要收割晚稻、绿豆、荞麦、花生、红苕;采摘柑桔、柿子、茶籽;播种蚕豆、豌豆;移栽油菜苗、植柑桔苗;茶园深耕,果园施肥;备足牛羊越冬草料。湖北民间还常常根据霜降日天气预测来年年成,即“霜降见
霜,米谷满仓”。
7.冬至
冬至在公历12月22日前后。冬至前后农事活动是做好越冬作物的防冻工作,如麦苗碾压防冻、果树抹石灰束草防冻、柑栢幼苗设置挡风屏障或覆盖薄膜草防风防冻。此外,麦田、油菜田、蚕豆田要清沟;预留棉田翻土凌垄;借农闲之时,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等。
这天民间还根据天气来预测来年年成。“立冬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一冬晴”,意指来年将早。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社会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