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文化专业库

岁令习俗

当前位置:首页 > 时令节日 > 岁令习俗

岁时记

一、新春佳节。元旦(正月初一),烧“子时香”,挂红灯、放鞭炮、烧香腊、拜祖先、拜天地、晚辈向尊长“拜年”尊长发给“压岁用钱”。早餐吃面条或吃汤圆,取“绵长”、“祥...

一、新春佳节。

元旦(正月初一),烧“子时香”,挂红灯、放鞭炮、烧香腊、拜祖先、拜天地、晚辈向尊长“拜年”尊长发给“压岁用钱”。

早餐吃面条或吃汤圆,取“绵长”、“祥” 、“团图” 之意,当天忌看扫地,说“死”“鬼”一类不祥的话。

青年男女前往庙宇烧香、游览,小孩去场镇看狮子、龙灯,痛快地玩耍。

初五日,俗称“破五”,轻工、商业部门开始营业。

初九日,称“上九”,灯节开始、玩龙灯、烧火花,直到正月十五结束龙灯。

十二日,城皇出驾,开始演戏酬神。十五日,城皇回銮,灯会结束。

灯节期(正月初九到十五间)间,许多院项,夜间进行“请神”活动。如“扫把神”、“强盗神”、“茶壶神” 。

十五日,夜晚放鞭炮,观灯,闹元霄,并用“摸青”陋俗。即趁夜间偷拿别人蔬菜,园主大驾,偷青八却以为荣。夜间、全家常吃“汤圆、预庆、团圆”之意。

新年前后,从“立春节日”起,有“春官”,衣帽持着,逐户说“春牛图”,图上写有全年节气,“春官”满口吉祥词语,主人给钱后,方另走别户。

二、春分日农民休息。

这天,一般农家常吃汤圆,把汤圆夹在竹竿上,插在地里,叫“粘鸦雀嘴”又叫“敬雀王”。这样做,把乌鸦、麻雀的嘴粘住,可免吃庄稼粮食。

三、清明节。

清明节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岁时百词》 说:“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但明净,故谓谓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大忙季节。节日与节气不同, 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中,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清叨” 又是怎样演变为祭祀节日的呢?据《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另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谓寒食,禁火三日”。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前二日,为因寒食和清明日子相近,古人在寒食中活动,往往延续到清明,以后寒食和清明,没有严格区分了。

到了清明节,人们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的习惯,还有开展诸如斗鸡、打球、荡秋千之类的体育活动。民间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可见,过去戴柳也是清明习俗之一。

寒食节:《荆楚岁时记》 记载:“ 晋父公与介子推俱之,子推割股以啖之文公,公复国,子推独无所得,子推作龙蛇之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推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由于介子推被火焚在绵山,文公(重尔)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并规定介子推被烧死那天(清明前夕)严禁烟火,吃寒食,这就是“寒食”的由来。

四、放生会。

四月初八日,传说是佛祖诞食,人们购买黄鳝、乌龟、团鱼等前往“仙人洞或溪河放生。故称放生会。

这天,人们还要写“敕”字贴嫁毛虫”,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往深山去,永世不回家”。

五、端午。

在我国民间,把五月五日这一天作为“端午节”或“端阳节”来庆祝,成为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风土纪》)端即事物的边缘,或开始的意思,午,是十二支的,原来只意味着月初午日的仪式。由于“五”与“午”同音,这样,五月五日就作端午节了。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瑾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伟,此后,“端午”正式改为“端午”。

每到端午这一天,民间有吃粽子,划龙船的习俗。传说这与纪念屈原有关,相传战国时候,楚怀王不接受大夫屈原有关于联齐抗秦的主张,被张仪骗到秦国软禁,逼他割地献城,怀王又羞又悔,忧虑成疾,死于秦国。消息一传到楚国,忠贞的屈原悲愤欲绝,上书新即位的顷襄王,望其远佞近忠,将屈原削职逐放。

秦国见时机成熟,立即出兵,在短时间内,楚国矢地千里,百姓尸横遍地。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而自己救国无门,美好的理想变成泡影,心如刀割。但自已始终不忍抛弃自己的祖国,于公元前二七八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泪罗江而死,以自已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江中的渔夫闻讯,划舟赶来打捞,可总不见屈原大夫的身影。一个渔夫从船上拿出为屈原准备的粽子、鸡蛋“扑通”一声扔进江里,说是让鱼虾龙蟹吃饱了不再吃屈大夫的尸身,一个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鲁,以免伤害屈大夫。忽然水面浮起一条昏晕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衣襟。人们就把这条恶龙拉上岸,剥皮、抽筋,解除人们心头之恨,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不敢伤害象屈原一样心灵贞洁的孩子们。

五月十五日大端阳,民间传说,城乡人们在城皇庙前举办“打李子会”,与会的人,互相投掷,以资取乐。

六、六月六日。

“六月六、 晒衣服”,翻晒衣物、木箱,免生蛀虫。

“川主会”。六月廿日,据传为川主诞辰,乡人举办“川主会”。据说是为防止害虫、火灾,四乡盛行“打洁蘸”活动,计有“秧苗”、“豆麻蘸”以及沂祷平安的“太平蘸”。

七、七月初七。

七月初七,祀土地神,名“土地会”,给土地偶象涂上油彩,称为“穿缘衣”,然后各办酒肉、香腊奉祀。

“乞巧节”。每年七月七夕,我国民间有乞巧的习俗,虯“乞巧节”或“少女节”。

擔《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 日为牵女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丝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tou) 黄铜石为针,陈瓜果于庚中以乞巧”。这种乞巧既是乐戏。也是希望心灵手巧,幸运的到来。

织女究竟是什么人呢?六朝梁殷丟的《小说》中称:“天河之东有织女。 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古诗中也提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执札弄机抒”。可见,织女是一个聪明能干,心灵手巧,手工衽织,在天上织云锦,天衣无缝的仙女。因百每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时候,年轻的姑娘们”且拜且祈”、向织女乞巧。

庚信曾在《七夕赋》中写道,“缕条紧而盘中, 针鼻细而穿空”。说明当时已有穿针乞巧的习俗了。

八、中元节。

据说七月初到七月十五日,(中元节) 祖先的阴灵要回家,家里的人,在门前燃点蜡烛忌吵嘴、打架。初八日以后到十五日,便开始给祖宗,写烧伏包,敬祀祖先,还要“赏孤”、“泼水饭”,就是安抚孤魂野鬼。

九、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中秋节。“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据欧阳鉴《长安玩月传滑》记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有之中,稽于天道,则寒磐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图”。这就是说,阴历八月十五日,是这一年秋季八月的中旬,故叫中秋。

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玉盘般的明月,自然会联系想到家人的团聚。独在异乡旅居的人,也期望借助明镜的皓月。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思念之情,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

是夜、明月高挂天空,清辉洒满大地,千家万户围坐一起观赏月色,人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吟诗作对对,共享天伦之乐。过去,人们往往以自己丰富的想象,编出了诸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玉兔捣药” 等等之类的神话故事。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向往人类自由,征服宇宙和探讨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吃月饼有种传说,最为盛行的是。元朝末年,蒙古贵族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反动统治,不准民间用铁制的武器,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统治者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高邮张士诚暗中串联,在月饼里夹一“起义”的小字条,到了中秋之夜,家家掰开月饼,看见传单,纷纷拿起菜刀,举行反抗元朝统治者起义。

从此,人们每到中秋节,就要吃月饼,以纪念这 一人民群众的斗争节日。

重阳:人们把阴历九月九日叫“重阳”。《易经》“以阴爻为九” ,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汉末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 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这就是重阳的由来。

九月既是黄金季节,又是丰收之时。桔红橙黄,栗开榴绽,金桂飘香,黄菊送爽。时逢佳节,置身高处,极目远眺,那漫野的山花,金黄的果实,各种绮丽风光尽收眼底,如果在晨光嘉微的佛晓或夕阳如火的黄昏、登临高处静观日出利晓霞,面对祖国锦绣河山,顿觉心旷神怡,豪情满怀。因此,重阳之际,放游登山,对于丰富文化生活、增强体质,激发人们爱国热情,具有一定的意义。

《风士纪》中有“以重阳相会,登山饮酒,登高会,又名茱萸会”的记载。每到这一天,出游高登,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畅饮会” 。今天,一些地区还保持着这种风俗。

在重阳诗中,晨脍炙人口的算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小东兄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冬至。杂谈: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 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冬至一到就进入“数九寒天”。从冬至这一天算起,九天为一个“九”,也就是从冬至起到惊蛰后六天共九九八十一天。阴历是十二月二十二日至次年三月十二日。

我国古代对冬至非常重视,而且有头贺的习惯。《汉书》 说:“冬至阳气起, 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到了现在,还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有些地区,总是做些应时食品,如糯米粑粑菜来祝贺这个节日。人们还喜欢这一天吃牛肉、羊肉,可增加体温、抗御寒冷。

腊八节:阴十二月初八,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自秦代起,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十二月初八就称“腊月八”了。古时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始了。民俗又叫小年。每到这一天,人们要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又称腊八饭),据说含有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的儿子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苦恼,且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二十九岁那年,便放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一天,他来到尼连河附近,因劳累饥饿过度昏倒在地。

有位牧女看见了,便把身边带着杂粮加些野菜,用清泉水熬成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粥汤,顿觉精神振奋,就在尼连河洗了个澡,然后静坐在菩提树下神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由于他是释迦族人,佛教徒们便把腊八节称为佛道的“成道节”。此后佛寺常于“腊八”举行福经,并仿效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作法,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周密的《武林旧事》说:“用胡椒、松子、乳荤,柿粟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有的外用染红桃仁、杏仁、花生、白糖、琐琐葡萄等以作点染。这样“腊八粥”的色味俱佳了。

小年夜:旧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小年夜”。这一天,旧时民间有“祭灶神”的习俗。

“灶神”旧称“灶王爷”,灶君菩萨。在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灶神名禅、字子郭夜披发从灶中出”。(《杂五行书》)《杂记·礼器》

中孔颗达疏,“颛琐民有子日黎, 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把灶神视为颟琐皇帝的儿子。

《庄子达生》:“灶有習, 司马彪注:“警, 灶神,善赤衣,状如美女”。把灶神化作美女,凡此种种,都是欺人之谈。

为啥要“祭灶神”?《淮南子》的逸篇《万萃术》记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后汉书·股识达》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宣帝时,一个叫殷子方的人,因为这一天见到灶神,就杀了一只黄羊祭了灶神而发迹“,暴为巨富”。此后,在人们的眼里,“灶神” 是一个有相当权势的王爷。谁对它好,准会在年里平安无事乃至升官发财;谁要是得罪了它,谁就难免受苦遭难。区此,人们为了防止这位“白人罪”的王爷在玉帝面前说自己的短处,就用各种办法来对付它。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灶门口,这叫醉司令”,醉的灶神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黄羊祭祀,在酒食典祀的时候,一边祈祷灶神”,好多说,不好少说”。灶神受到特殊招待,“吃下 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对于民问这种祭灶神的迷信活动,宋代诗人范成大作了详细的记载: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飞马不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另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构长构短勿复云。乞取利市自来分”。送灶神的迷信也可见一班。

在旧社会,贪官污吏,横行不法,进贿受则,视为常事,为保平安,人们贿赂官吏的一套办法,用来对待神灵,大概是祭灶神的社会原因。

除夕守岁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叙旧新,互相鼓励,祝贺来年有个良好开端,这叫“守岁”,守岁来源于何时?《秦中岁时记》 载:守岁之事三代典籍天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尊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风遍于城乡,苏东坡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哔”,描述了守岁的情景。元朝文人文层撰的《唐才子传》记贾岛除夕“祭诗”佳话:每至除夕,贾岛“必取一岁之作置凡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日:“此吾终年苦心也” 。他每到除夕,对过去一年得矢作一番总结,对我们来说难道不可以借鉴吗!

春节习俗:

一、扫尘:“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家具,拆换被褥,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春。《记祀》 中,有“风内外,鸡初鸣,酒扫室课及庭”的记事。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染病有关。周书《奧密造宅经》中就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有人认为,早在尧舜时代,我国人民就有了“扫年”的习俗,它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

二、贴门神:相传,南朝梁人宗傈的《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 给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称门神”。到了唐代,便由秦叔室、胡敬德出来代替假设中的神茶,郁垒了。据《三趣搜神大全》称:“户神, 唐秦叔室,胡敬德将军也”。据传说:“唐太宗不豫,寝门外鬼魅呼号,太宗以告群臣,叔宝奏日:愿同胡敬德戎装主门外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无事,因命画工绘二人象于门,邪崇以息。后世沿袭,遂永远为门神。建国后,门神逐渐以新年画所代替了。

三、贴春联: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喜欢贴春联,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

清代《燕京岁时记·春联》对春联作了注释:“春联者, 即符符也。自人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畔肄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祀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春”。可见,桃符就是最初的春联。

五代后蜀孟昶,开始在桃木条上题写联语:“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第一幅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民间习惯。不仅春节贴,平日逢吉日喜事,都要在门上、建筑上的楹柱上张贴。据陈瞻的《管云楼杂话》记:“帝都金陵, 除夕前忽传肯公卿士庶之家,门口用春联一付,帝(明太祖)微行出观”。帝极力提倡,使春联日盛,行之朝野,春联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均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上下对联、两联、字数一般在三字以上不等,多到五百字的,甚至上千字的。上下两联,必须相等,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一般来说,创作春联有四方面的要求: 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结构要相同,三是词性要相当;四是平仄要相协。

如我乡场镇春联有这样一付:

塞江山苍松常在;南峰寺白盐远流。

对联讲究对仗工整,格律严谨。但它的风格却是千姿百态的,有的婉转含蓄,有的豪放粗犷,有的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有的借古喻今,激浊扬清,使人看后,情绪盎然,颇受教益。

四、拜年:相传远古时代有种怪兽,张着血盆大口,异常凶猛,人们叫它做“年”。每年腊月三十晚,它便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到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善,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代代相传。宋人周辉《清波杂志称:“宋代元 佑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拜代往”。当时贺年片,用种梅花笺纸或长约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自己的姓名和地址的卡片。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朋友之间,互相赠送。明代投寄贺年片之风更甚。

文征明有《拜年》诗云: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敞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现在的贺年片,小巧玲珑,既有年历,又有精美的画面,送给友人更增节日的情趣。

五、舞狮子:相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四六六年)五月,宋交州刺使檀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长矛骑在高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他都有困难,宋军土兵开始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法。说:“百善都怕狮子, 大象也不例外。于是,夜间用布、麻等做成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头“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大又深的陷井,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地直奔大象。大象吓得掉头乱审,宗悫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的四处奔跑,不少跌倒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

春节期间,人们为什么喜欢舞狮子呢?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近,就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甚其苦。人们就用竹篾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善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那怪兽进发,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除灾害,预报吉祥之意。民间舞獅,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师),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师),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在前引导,并光开拳踢打,以引诱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葡伏,忽而摇头摇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舔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踩青等。六、耍龙灯:新春佳节,我国城乡有“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的习惯。

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记载:南宋引都临安(今杭州)“元霄 之夜编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督之蜿蜒如双龙之状。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灵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起用竹、铁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出欢快心情,经过民间艺术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的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采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要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有五尺左右,每一节称一档,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如九、 十一和十三的)龙头部分也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是三十多斤。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

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但都有特色。耍九节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点档子(穿花),头尾齐站,龙摆尾和蛇退皮等。耍龙中,不论表演哪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忽而低下,象人海波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农村耍龙灯还有个习惯,就是不仅在本耍,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城市宽阔的龙头、广场去“赛演”。每当新春至元霄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中、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欢乐。


新春诗篇

南宋文天祥《除夜》五言律诗一首: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未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促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北宋王安石《元日》七言诗一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黄景仁《仁癸己除夕偶成》

千家万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陈毅《除夕》诗一首(一九六一年)

忽报岁除俱欣然,满堂鼓掌迎新年。

跃进斗争更奋发,不畏长征有困难。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