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俗文化网,专业的民俗文化专业库

岁令习俗

当前位置:首页 > 时令节日 > 岁令习俗

岁时【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

一、传统岁时除夕、春节农历十二月 的最后一天(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为除夕,翌日即农历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先祖把这天定为春节。旧时的初一清晨,只有富户才有实力...

、传统岁时

除夕、春节农历十二月 的最后一天(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为除夕,翌日即农历正月初为新一年的开始,先祖把这天定为春节。旧时的初一清晨,只有富户才有实力鸣放爆竹,取意“驱邪高升”;贫户只能敲门三声,以示新一年开始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隔日的“除夕”夜家家户户阖家吃“年夜饭”,长辈给小辈发“红包”(压岁钿) ,年夜饭后全家围坐在客厅里,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过中国传统的“守岁”,直至中央电视台子夜钟声撞响,便离座至室外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年夜饭后便邀集邻里打牌搓麻将,但都事前约定,一到子夜钟声响便停止娱乐,各自回家燃放鞭炮。一时间,域内爆竹声震,烟花烂漫,煞是热闹。

20世纪90年代后,富裕者已不兴在家中吃年饭了,而是到饭店、酒家预订“年夜饭”,而且,吃年夜饭已大有“提前”之势:往往农历十二月二十一过,兄弟、姐妹之间便轮流请父亲母亲来自己家中吃“年夜饭”;也有兄弟、姐妹邻里、朋友、“两亲家”之间互请“年夜饭”的。改革开放后,国家和政府也十分重视一年中除了“国庆”以外最隆重的节日一春节。 往往在春节前一个月,本地区政府就十分重视做好村民和镇村、企业职工的年终分配工作,让群众过上一个安定的春节;下大力气组织好春节的市场供应。近20年来,利用春节开展“拥军优属”、访贫问苦、看望高龄老人和离退休老干部等活动也成了本地区政府的传统“节目"。早在每年春节之前的一个月,政府就拟定了活动日程。“拥军优属”活动通常是召开军队、地方千部、战士代表茶话会,或举行电影、文艺演出招待会;领导和群众团体民政部门负责人看望本地区的烈、军属和病故军人家属。访贫问苦主要是对域内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群众和因病、因残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进行走访,由镇领导送上生活用品和春节慰问金。看望90岁以上高龄老人,一般由领导上门看望;80岁以上老人就委托村领导上门看望。离退休老干部的看望是指全部离休千部、土地改革时担任过小乡乡长以上干部(包括民兵连长)以及人民公社后担任过本地区党、政正职的干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域内各企业、事业单位利用春节开展联谊活动,为明年发展作好“铺垫"也渐成风气。总之,春节是域内的“节日之首”,连一些平时生活节俭的人,春节里也舍得花钱了。不过,一些过去春节期间禁止或废除的封建迷信活动和赌博等陋习,近年来又有所抬头,已引起政府重视。

元宵 农历正月 十五为元宵节。本地区元宵吃汤圆、包馄饨、“新娘子”回娘家的习俗保留至今,但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大量的动拆迁住进了新公房,农村地区实行“种植业结构调整”,绝大部分都已“脱农”,所以过去元宵节夜到田野里打火把、“调火龙”、祈求“花三担稻六石”的习俗已不复有。不过,尚有部分还喜欢在正月十五晚上玩“扛三姑娘"的游戏。

清明 中国二十四时令 节气之一时间定于公历4月5日。中国的传统岁时大多从农历,清明、冬至例外从公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祭扫祖坟习俗大有发展之势。清明前后一个礼拜,扫基人即络绎不绝赶赴域内两处骨灰堂和公墓地。本镇民政部门也早早抽调各村村委干部来墓地维护秩序。近年来,扫基时的烧锭、化冥票,甚至烧纸屋纸轿车、纸冰箱、纸彩电的陋习又有所抬头,很难劝禁。清明前后,机关、学校、群众团体组织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习俗保留至今。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这一天,吃粽子的习惯保留至今。但门口竖菖蒲、艾蓬、喝雄黄酒以及以苍术、白芷芸香等药物烟熏室内的习俗已鲜见,取而代之的是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端午节前后发起的夏季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清扫房前屋后垃圾,清除蚊蝇孳生地。

“地藏王”生日 农历七月三十为“ 地藏王”生日。旧时习俗家家在房前屋后插“有脚香”点燃,小孩把“有脚香'插在茄子上称“洛苏灯”,黑夜中犹如点点流星,很好玩。20世纪60年代后,此俗一度衰微。近年来,农村中插有脚香习俗又始恢复,小孩玩洛苏灯已不多见。

中秋 农历八月 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本地区中秋节吃月饼习俗保留至今,不过,现今买月饼多为馈赠亲友和孝敬长辈,自家倒愿意买点毛豆芋艿类“绿色食品"过个中秋晚。中秋之夜,多有关心中央电视台有关两岸统-的中秋文艺晚会的。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中国古历法视“九"为阳,二个“九”相迭即“重阳”。1987年上海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把每年的重阳日定为“敬老日”,意为祝愿老人都享“九九"高寿。故在重阳节这天,镇干部和村干部都会上门看望老人,并为老人们送去重阳糕,祝老人晚年生活幸福。在重阳节吃糕习俗保留至今。不过自制重阳糕的家庭已极少见,大部分是去点心店购买或自备糖、米请糕点加工场代为制作。

冬至 冬至除与清明一样须祭扫祖坟外,还得在家中祭请列祖列宗,俗称“做冬至”。这一天,多由家庭主妇买回鱼鸭、鸡猪和熟羊肉等,在家“设宴”,并化上锡箔、纸锭进行祭请仪式。冬至习俗在城乡一度淡化,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祭请仪式又始盛行。

image.png

二、“新”岁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注重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近20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又由于开放以来国际和港、澳、台投资者纷纷落户浦东,国际交往日渐增多,一些原先只属外国人或群众中信仰西教者才看重的岁时、节庆,现在也已渐渐影响到域内,特别是中的经济工作人士和文化水准较高的青年人。这些“西节”分别是:

情人节 公历2月 14日为“情人节”。早在节前,青年情侣便互致电话或发手机短信,祝贺情人节愉快万事如意;14日这一天,男青年中不乏向自己的女友送上红玫瑰者,以示爱慕和对爱情的忠贞之意。

愚人节 公历4月1 日为“愚人节”。按西方风俗,在这一天里欺骗或捉弄一下对方不过是体现一下节日的快乐或增添一点生活的幽默感而已,不作为一种过错的;被“愚弄”一方也宽宏大度,不予计较。此节传人本地区的历史尚不久远,域内对此观念尚不深,故即使有在这一天“打朋"(开玩笑)者,事前必先“发个楞子”过去,提醒对方今天是“愚人节”。

母亲节 公历5 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由于国家《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法》的制定颁布,对母亲节的影响加深。配合报刊杂志的宣传纪念,儿女辈在这一天里也纷纷为母亲分担家务或为母亲做点好吃的,买件新衣服或带母亲外出旅游次,以示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戴。

父亲节 公历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随着媒体对父亲节的宣传纪念,近年来,对父亲节知晓度越来越高,许多年轻人越来越尊重和感念父亲对社会、对家庭付出的操劳和作出的贡献。

圣诞节 公历12 月25日为圣诞节。过去只有群众中的“西教”信仰者对此看重,并以“祷告”等西教仪式纪念之。改革开放以来,年轻--族中仿效西方人过圣诞节者日渐增多。

“圣诞”前夕的“平安夜”,许多年轻人纷纷来到酒家、饭店“派对”庆祝;或到歌舞厅开烛光舞会,常常“狂欢”到凌晨方散。但域内老者或一般工薪阶层对“圣诞”节的反响不热烈。

上一篇:社会节日

下一篇:岁时记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排行榜